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内蒙古财政新闻联播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实施“水权转换”调查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面对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工业发展无水可用的困局,“水权转换”这一新的思路和做法应运而生——工业企业出资建造节水灌溉设施,并将节约下来的农业用水转换为工业用水。

  下午四点钟的天气依然炎热。几个光屁股的男孩儿在宽阔的水渠当中戏水,看到有生人过来,便急急忙忙地往身上捂衣服。

  这里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黄河南岸灌区。水渠的不远处就是碧绿的玉米和葵花,但视线再放远一些,映入眼帘的便是漫漫黄沙。那正是记者刚刚乘车穿越了2个小时、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千百年来,水对于这里的意义不言而喻,从未改变。

  如今,以水为媒,这里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指着衬砌一新的灌溉干渠渠道,杭锦旗财政局副局长王新海感叹道。

  之所以“想都不敢想”,是因为对于杭锦旗这样的“国贫县”来说,投资实在是太大了。

  王新海介绍,自2005年至2007年,该旗进行的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总干渠133公里、分干渠32.46公里、支渠213.16公里、斗渠297.72公里、农渠770.7公里、毛渠23.782公里的衬砌,共投入资金6.9亿元。通过衬砌工程,原来的土渠旧貌换新颜,全旗的农业用水每年节约30%以上,全旗农民每年可节约灌溉费用100多万元。然而,2007年杭锦旗财政收入仅为2.3亿元。即使全投到修渠工程里,也得3年才能完成,哪里敢想?

  那么,钱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水权转换。”王新海说。简言之,就是由有用水要求且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投资于农业节水改造工程,并获得节约下来的农业用水水权。这样,急待发展的工业企业获得了宝贵的用水指标,农民用水负担也因此大幅减轻,受“损”的只是以前粗放的农业灌溉方式。

  “水权转换”这一新机制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它为土地流转乃至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基础。

  一边是农业用水大量浪费,一边是工业企业“嗷嗷待饮”

  杭锦旗地处黄河上游南岸,黄河流经境内242公里。杭锦旗黄河南岸灌区是鄂尔多斯市最大的引黄灌区,灌区东西长240公里,南北宽5-10公里,自西向东依次分为扬水、自流、井扬三类灌域,总灌溉面积56.29万亩,待开发土地100万亩。其中,自流灌溉总干渠全长148公里,控制灌溉面积32万亩。

  长期以来,杭锦旗南岸灌区灌溉方式落后,各级渠系设施不配套,渠道老化失修,供水渗漏严重,渠系用水利用系数仅为0.3。也就是说,10方水最后流到田里灌溉庄稼的只剩下3方。“总干渠22公里至40公里段是渗漏最严重的一段,平均每天渗漏水22万立方米。按每年放水180天计算,仅这一段1年就渗漏水3960万立方米。如果全部渠道的渗漏都算上,每年就是1亿多立方米。”杭锦旗黄河灌溉管理局局长刘瑞春一手拿着计算器,一边算一边和记者说。

  这1亿多立方水的白白流失,对于杭锦旗的农民来说,就等于每年多掏了100多万元的水费。

  花了冤枉钱,灌溉效果还不好。“别看多掏了钱,水多了对于庄稼和土壤并不好。”在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南玛岱村,村支部书记兼支渠用水管理员梅旺说。有多年种地经验的他告诉记者,过度灌溉导致土壤养分流失,还可能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相接,形成大片盐碱地。

  一边是农业过度用水,一边是工业企业“嗷嗷待饮”。作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经济“新贵”,鄂尔多斯最近几年的超高速经济发展被惊呼为“鄂尔多斯现象”。2001年—2007年,该市GDP年均增长27.9%,财政总收入从2001年的18.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0.8亿元,年均增长52%以上,居全自治区首位。其中,工业经济尤其是重化工业又是拉动鄂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水在其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其对于农业的“命门”意义。

  但是,水从哪里来?鄂尔多斯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国家又禁止开采地下水用于发展工业项目,取用黄河水似乎成为惟一的选择。但是,国家黄委会分配给鄂尔多斯每年7.2亿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指标已经各有其主,其中,90%用于农业灌溉。

  幸运的是,农业灌溉用水的严重浪费意味着,其中存在着巨大的节水空间。问题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构筑一个双赢的机制。

  “其实当初这也是逼出来的。”杭锦旗委常委、副旗长高耀伟对于水权转换的过程知根知底。他说,没有工业的发展,杭锦旗就无法真正脱离“国贫县”的困扰。按照黄委会对分配给内蒙古段黄河供水指标的统计,农业为绝对用水大户,但其产值所占比例却很低,而工业用水仅占总用水量的3%左右,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导致工、农业生产用水矛盾突出。同时,现有的灌区工程严重老化,一直没有进行有效的节水改造,灌溉过程中存在大量用水浪费现象。

  经过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杭锦旗三级政府的积极努力下,2005年率先在杭锦旗黄河南岸自流灌区开展了水权转换改革试点工作,其具体做法是,“企业投资节水,农业转换水权”。值得指出的是,国家水利部黄委会的支持也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拘泥于以前的规定,不管农业用水浪费情况如何,将其转换为工业用水都是不允许的。

  水权转换:灌溉得保障,工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

  “这么一算,你现在的水费也由国家给补贴了,又‘赚’了一笔。”在麻迷图村,几个围拢过来的农民半开玩笑地对余军说道。

  事实上,国家目前还没有对农民的灌溉水费进行补贴。但是,水权转换确实给余军省了不少钱。

  道理很简单。按照一个生长季灌溉3次计算,余军家的220亩地以前需要交纳的水费就要近万元,但是现在只要不到6000块,省了4000元左右。余军家每年从国家得到的各种惠农补贴加起来也正好是这个数。难怪他居然能够给记者描述出水权转换的大致内容。

  吉日嘎朗图镇南玛岱村支书梅旺也告诉记者,灌渠改造前,他们村每年需要交纳的水费为45万-55万元,今年上半年他们村只买了16万元的灌溉用水,“估计今年再买12万元的水就足够了。”节约下来的水费至少有17万元之多。

  节水工程完成后,给农民所带来的好处还在于大大减少了灌溉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在麻迷图村,村民们告诉记者,假如是100亩地的话,以前浇一次水需要半个月时间,现在只要七八天就够了。当然,这么大面积的灌溉无论如何都需要找人帮工。但灌溉时间缩短了,劳动强度减轻了,帮工所需的费用自然也会减少。

  高耀伟介绍说,由于渠道条件明显改善,损耗浪费减少,加上土地整理和整合带来的综合效应,全旗的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由原来的1100立方米/亩下降到500立方米/亩。按照一个生长季计算,农民亩均灌溉水费从近60元降低到35元左右,每亩降低了25元。

  如此多的好处对农民来说的确是无本万利的事情。对于获得用水权的企业来说,这笔买卖是不是划算呢?

  提到这一问题,位于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亿利资源集团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亿利化工)副总经理王瑞丰给记者拿出一本厚厚的资料,是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向亿利化工进行水权转换的可行性报告,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编制。报告中称:亿利化工首期建设的工程生产需水1800万立方米,拟取黄河水作为供水水源,而根据1987年国务院提出的黄河水供水量分配方案,就目前来看,亿利化工已无法直接从黄河获得新建工程的用水许可。自治区水利厅为此提出,由亿利化工出资,对黄河南岸管区进行节水改造,将结余下来的水有偿转换为亿利化工的新建工程生产用水。对此,“亿利化工完全同意。”

  “没有用水权,企业就无法开工生产,‘花钱买水’是企业发展唯一的选择。”王瑞丰对于企业当初的决策丝毫不感到后悔。尽管工厂所在地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紧靠黄河,有着很好的取水条件。但是该旗的取水指标已经用完。亿利不得不“舍近求远”,向邻近的杭锦旗“求援”。虽然亿利总共为此支付了近亿元用于节水设施的建设,却换取了每年1800万立方米、为期25年的水权。有了水权,亿利化工才得以按期顺利投产,公司已经建成年产40万吨PVC生产线和配套的36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并正向年产百万吨PVC的目标迈进。

  “目前国内年产百万吨PVC的企业并不多,亿利当然希望能够及早跻身这一行列,当然不会让水‘噎’住,”亿利资源集团行政总监郝亮蛇这样解释亿利拿出近亿元“买水”的举动。

  话说起来简单,真正得到用水却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王瑞丰介绍,公司于2004年向黄委会提出了实行水权转换的申请,并拿出了两份可研报告,一份是关于水权转换的,一份是关于企业的用水合理性。当年9月份,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并于次年4月批准了亿利化工的水权转换申请。通过水量分析计算确定,亿利化工出资对灌区分干渠全长28.4公里和支渠32.8公里进行了衬砌。

  花钱得来的水自然倍加珍惜。郝亮蛇告诉记者,公司非常注重对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亿利化工于去年花巨资引进了美国通用公司国际领先的污水零排放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每年可以节约用水500万吨。

  高耀伟认为,这一做法既解决了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两家的难题,也探索出一条通过市场手段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的新途径。这也是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创新之举。

  在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高速发展的鄂尔多斯,“口渴”的工业企业显然不止亿利化工一家。杭锦旗水务局副局长刘海全介绍说,当初申请实行“水权转换”的企业很多。通过对企业实力的考察以及其所上项目本身的综合分析,获得“水权转换”资格的企业才得以确定。2005年至2007年,该市的鄂绒、达拉特电厂、亿利化工等13家煤电企业投资南岸灌区渠道建设资金累计7.17亿元,完成干、支、斗、农、毛渠的衬砌,并配套建立相应的渠系建筑物,使渠系利用系数从30%提高至65%。

  按照渠道改造规划与实施方案,经测算,所有节水工程全面完成后,每年可节水1.3亿立方米,转让给工业企业25年,共转让水权37.5亿立方米,工业企业承担所有建设改造及维护费用共计9.75亿元。总体计算,水权转换价格为5.37元/立方米,每年0.3元/立方米。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契机和条件

  然而,灌渠渗漏所造成的灌溉用水浪费,并不是问题的全部。

  “以前土地不平,有高有低,每次浇地,地势低的地方都到膝盖深了,高的地方还没有上水,水都跑到外面,连路都淹了,人、车都没法走。不用说,多用水肯定还得多交钱。”麻迷图村几个村民七嘴八舌地对记者说。

  “我家原有的220多亩耕地,东一块、西一块分布在20多处,浇地是我最上愁的一件事了。”余军抱怨说。

  农民种地麻烦不说,七零八碎的地块还阻碍了现代农牧业的成长。水权转换节水改造工程则提供了打破这一僵局的契机。

  2006年,杭锦旗委、旗政府抓住水权转换节水改造工程这一有利时机,按照鄂尔多斯市政府“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建设沿黄高效农牧业经济带”的战略部署,对黄河南岸自流灌区进行了科学细致地规划,确定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思路。

  高耀伟介绍说,按照规划,杭锦旗从2007年起对自流灌区耕地进行全面整理,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推进,到2010年,将把自流灌区建成“水、田、林、路、机”五配套的高标准农田40万亩。至于资金,则主要是通过各种支农资金整合而来。2007年,杭锦旗重点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通过区、市、旗三级财政投资,吸引国土资源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资金及社会投资共计3.85亿元,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的不同特点,将不同的农作物合理布局,形成专业化的商品粮产区。

  在去往麻迷图村的路上,记者偶遇一位在路边等车的农民,便与其攀谈起来。他告诉记者,农民们现在都很欢迎土地整合。“你想啊,把小块地变成大块地,大机器容易进地,种地不像以前那样累了。”

  一旁的吉日嘎朗图镇人大主席赵建龙告诉记者,原有的土地规划后,按照每块地最小四五十亩,最大一百多亩的标准统一平整土地,为大型机械的作业提供了条件。

  “本身这是件好事儿,不过开始的时候农牧民不一定都愿意吧?“那倒是。一方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家的地好,你家的地差,一平整成一块儿了,该怎么分呢?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有部分乡亲不大接受。”赵建龙坦率地说。

  为此,杭锦旗政府围绕土地整理利用以及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统一作物、统一机耕等,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举办培训班138次,召开村民大会184次,形成“一事一议”决议13件,由乡镇、嘎查村与农牧民签订了土地整理合同书2121份,将土地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土地丈量、等级评定等问题一并落实。

  土地整理及整合的好处最终显示出来后,老百姓的劲头儿一下上来了。“现在家里土地没有整理过的老百姓见到干部都追着问,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家。”赵建龙说。余军家的承包地也从20多块变成了10来块,管理起来比原先省事多了。

  “2007年到现在,我们旗已经完成20万亩土地的整合任务,基本实现了‘灌溉畦田化、条田林网化、排水网络化、耕作机械化’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格局。”高耀伟说。

  “如果没有水权转换这个契机,要进行土地整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恐怕没那么容易,其效果也要大打折扣,”高耀伟副旗长强调。

  王新海副局长介绍说,2007年杭锦旗通过整合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土地平整,耕地利用率提高了30%,新增耕地3万亩,人均增加耕地4.5亩。另外,为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杭锦旗还配套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通过反租倒包、联户经营、农机服务队代耕代播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对单户种植不足50亩耕地的农户每转出一亩地,政府给予补贴50元,一定三年不变。2007年实施规模化经营,项目区转移人口3400人,其中通过行政企事业单位落实人口转移任务,落实了286户、860人,使耕地逐步向种植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为大型机械作业创造了条件。

  2008年鄂尔多斯市投资1.5亿元用于购买农机具,其中国家、区以及市旗财政补贴50%,农民自筹50%。组建大型农机服务队20个,农田机耕率达到了95%以上。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大型机械作业、统一灌溉等措施,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10%左右。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8年09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