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辽宁财政新闻联播

(论坛文稿)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台安县财政局)

  本着改善公民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的,国家自2009年开始实行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经过几年的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在基层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发生了根本变革,破除了以药养医的旧制度,建立了保障公益性的新制度。

  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台安县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部署,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重点改革项目, 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医疗实惠。

  一、医改工作成绩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进展顺利。2011年,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政策,加强对各医疗单位药品网上采购及配送企业的监管,确保网上采购顺利进行。全年镇场卫生院网上药品采购总金额为350.3万元,百姓得到了实惠。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全面实施,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一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多渠道的补偿机制,落实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2011年县财政共拨付补助经费831万元,保证镇场卫生院正常运转。二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县编委重新核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定岗定责。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完成了六家未承包经营的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人员聘用工作,并签订了任期目标责任书与聘用合同。四是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工资待遇与服务质量、岗位工作量等综合绩效挂钩,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2、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基本药物基层配备使用政策,确保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加强基本药物监管,加快信息化体系建设。自2010年2月25日零时起,全县15所乡镇卫生院全部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307种国家基本药物按要求全部实行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2011年辽宁省又增补了210种基本药物,目录内药物已达到517种,按要求所有乡镇卫生院要达到百分之百网上采购、百分之百配备使用基本药物。2011年镇场卫生院网上药品采购总金额为350.3万元,入库310.9万元,入库率为88.75%,县级医院网上采购药品总金额为2827.8万元,入库1904.5万元,入库率为67.3%,药品价格下降了3.5%,百姓得到了实惠。今年上半年,网上平台采购目录内药品共399种,入库298种,采购金额为188.8万元,入库率为71%。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顺畅。我县于2004年7月率先在高力房、西佛、达牛、新华四个镇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5年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年来,农民参合人数、参合率、受益率逐年增加,切实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新农合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农民参合意识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参合人数为28.8万人,参合率为95%;2012年参合人数达到29.3万人,参合率达到97%,连续7年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二是新农合保障作用逐步显现。累计筹集资金22313万元,累计补偿参合农民669216人次,发放补助金额19867万元。其中住院患者受益80305人次,获补偿金额16688万元;门诊患者受益588910人次,获补偿金额3178万元;报销超万元患者2200人。三是合作医疗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2012年,我县住院实际补偿比例由27%提升到目前的56%,受益面由28%提升到69%,基金使用率由72%提升到90%以上,被国家和省评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县。四是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工作已经开展。我县于今年全面推行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在新农合补偿超过6000元以上按10%比例报销,年封顶8万元。截至目前,我县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补偿470余人,补偿金额59.6万元。五是县中医院率先实行“先住院,后结算”的服务模式。今年县中医院在我省率先实行“先住院,后结算”的服务模式,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种服务模式实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医院住院病人同比增长10%,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医院为病人垫付资金700万元。2000多例住院病人中没有出现一例恶意逃费现象,此做法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市局的认可。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完善并严格执行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完善基层健康宣传网络。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9万份,完成基本信息采集、体检及电子录入工作;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免费筛查和管理;对全县4万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免费为其提供健康体检、评估及健康指导;开展公民健康教育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印发慢性病防治知识手册7万套和《居民健康素养教育》手册2万册;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序开展,传染病报告及时准确;逐步规范母婴两个系统管理,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88%,孕期妇女系统管理率均达92%,保证了母婴健康。

  5、加大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年镇场卫生院共选送14名临床医疗技术人员到县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镇场卫生院医生岗位、护士岗位、乡村医生岗位、适宜技术等7个项目共培训118人次;40名符合条件的临床医生接受了学历教育;11名符合条件的住院医师报名参加医师规范化培训。选送65名医护人员参加短期培训班,18人到省市三级医院长期进修。恩良医院、中医院与疾控中心通过考试,公开招聘医学专业本科及大中专毕业生共36人,使我县卫生人才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二、医改工作面临的问题

  新一轮医改既给我们带来了有利的机遇和条件,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体现不明显。2004年以来,我县为解决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卫生管理体制不顺、医疗机构发展乏力等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积极开展卫生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两权分离"改革。按照将医疗机构经营权与所有权适度分离的原则,政府继续拥有医疗机构资产的所有权,医疗机构承担的基本医疗卫生工作任务不变,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将医疗机构承包给经营者经营和管理,并与之签订“经营合同”,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制度。而合理的制度设计应该是,医院的医疗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医院扩容、发展和升级需要的资金由政府财政从预算中列支,医务人员的薪酬按其职称级别、医疗绩效由财政支付,而不是让其和具体的医疗活动挂钩。医疗绩效应该是指医生付出的劳务和患者的康复及满意情况,而不是其为医院挣了多少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医疗活动的公益性。而“两权分离”实施以后,随着医疗体制推向市场,医疗机构经营者为了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社会效益,使国家惠民政策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2、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整体学历层次、职称比例,尤其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高级职称缺乏,中级职称较少,文化基础薄弱,现代医学知识更新缓慢,现有的医疗服务水平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部分具有一技之长的业务技术人员,虽然经本单位出资送往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但面对外地各级医院给出的丰厚待遇和工作条件,仍不能安心于现有的本职工作,有的离开单位或干脆辞职开办个体诊所,使得一些本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前途的人才流失、断档,后继乏人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新的医疗体制的形成,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也随之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3、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水平低。大部分村卫生所业务用房陈旧、医疗设备简陋,没有配备高压灭菌设备,卫生条件得不到满足。乡村医生补贴难到位、待遇难落实。乡村医生既要看病打针开药,还要负责村里的食品卫生安全、健康档案、预防接种等等方面,面临工作杂、任务重、责任大的境况,而收入普遍不高,加上养老保险等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工作上有后顾之忧。乡村医生学历普遍不高,短期培训人员占大多数,医疗技术水平差,药学知识缺乏,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农民对健康的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

  4、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投入的非均衡性和不公平性,使政府卫生投入长期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医院、轻小医院。虽然近几年来情况有所改观,但城乡医疗资源仍然严重不平衡,差距仍然非常大。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居住在乡镇、农村的相当部分病人要求,患了重症疾病和疑难病症只能到大中城市看病,这就使得到大中型医院看病的患者集中,导致群众看病贵、看病难。

  三、探索与思考

  目前基层医疗体制改革还在不断地进行中,面对医改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逐步地探索与思考。

  1、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卫生院回购工作。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回购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个工作是新医改的需要,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和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良好愿望,是切实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举措。对回购的乡镇卫生院要落实医疗机构财政补贴政策,落实乡镇防保机构财政补贴政策,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核定编制和岗位,按照事业单位标准核定人员经费和日常支出。回购工作应因地制宜,按“公平、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对发展较好、当地群众就医便利、医疗质量好、费用低、医院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好的卫生院未必一定要回购,而政府可以通过花钱买服务等方式补充完善其基础性公共卫生服务的不足;对那些社会资本介入并良好发挥基础医疗卫生职能的乡镇卫生院,应给予充分鼓励和支持。对于卫生院是否回购、如何回购要深入研究不同情形,尊重原已改制的卫生院的所有者权益。另外,如果保留现有的改制卫生院,政府应同等对待,以充分发挥其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2、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额。核定编制涉及医务人员切身利益,有关部门要科学确定医疗卫生人员编制数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他们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现有卫技人员均应有编制为保底数,现有人员定编从松,以后新进人员上编从紧原则,或县乡二级合在一起按人口定全县卫技人员编制,总额控制至卫生行政部门调剂使用,可系统内流动。现有卫生院正式职工,不管是否有编制,均应预算人员经费;超编人员要尽可能内部消化,如一定要解聘分流,应出台统一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提出提前离岗、待岗分流的一系列具体规定和要求,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工作机制,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3、探索实行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实施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是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乡村医生业务素质的提高、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行为,维护农村医药市场秩序、保障农民看病和用药安全。要落实乡村医生合理待遇,制定乡村医生基本待遇标准,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医生绩效工资制,推动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的运行新机制。一是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村卫生室全部纳入新农合定点机构,执行相关收费政策,创新村卫生室新农合补偿模式,对就诊人员开展门诊报销补偿工作。二是实行绩效考核。乡镇卫生院在县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负责对乡村医生及村卫生室的服务质量、数量及居民满意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财政经费补助和对乡村医生进行动态调整的依据。三是制定补偿政策。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经物价和卫生部门核定后,由服务对象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补助经费以乡镇为单位,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发放。

  4、合理配置、调整医疗资源。实施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控制医疗资源总量,及时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卫生行政部门合理配置、调整资源,引导医疗机构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走注重质量和效益、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促进医疗服务供需平衡,实现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准入标准,对不符合有关规定的门诊部和诊所要限期整改;根据医疗服务需求,鼓励多元办医,积极鼓励发展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专科医疗机构,尤其是支持兴办民营专科医院、老年护理、康复医疗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及时调整乡镇医疗机构布局,充实和发展村卫生所,不断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

  卫生事业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壮大,加上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会打破老百姓对生病后无钱可医的担忧,增长对生命的预期,在城乡居民不再为生病发愁时,可以大大刺激消费。另外,可以缩小城乡差别,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