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财政“十一五”实现大跨越
2010年,梅河口市财政工作再传捷报。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85638万元,增长29.6%,名列全省第2位;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7951万元,增长37.8%,名列全省第4位;财政支出完成232505万元,增长22.3%;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135577万元,增长18.2%;政府采购额完成17046万元,增长13.1%,节约资金2408万元,节约率为12.4%;招商引资完成36000万元,增长20%。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民生投入大幅增加,各项财政改革扎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梅河口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十一五”收官之年,2010年财政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为梅河口市“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画下了完美的句号。五年来,在梅河口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财政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沉着应对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特大洪灾等严峻挑战,认真执行预算,狠抓组织收入,严格支出管理,积极推进改革, “保民生、保稳定、保运转、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五年努力奋斗,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民生福祉全面改善,监管水平明显提升,体制改革实现突破,为梅河口市各项事业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也为“十二五”的跨越和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见证历史。 作为梅河口市财政发展最快、民生得实惠最多、公共财政特色最彰显的五年,一串串闪光的数字将我们重新带回了那激动人心的岁月。
(一)财政收支持续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一般全口径财政收入比2005年增加99963万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9.4%;地方级财政收入比2005年增加63822万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增长31.5%;向上争取资金比2005年增加98476万元,年均增长29.6%;财政支出比2005年增加170093万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30.1%。五年来,财政部门全力支持梅河口市开展“项目开发建设年”活动,把支持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有力手段,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累计争取中央扩内需项目资金26913万元和地方政府债券4961万元,积极发挥财政投融资平台作用,重点支持了海龙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城市廉租房、爱民医院住院部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0841万元,完成了政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辉发河改造、梅河大桥、路网工程等建设;累计拨付7877万元,用于项目工作经费及奖励资金,保证招商引资及各类经贸洽谈活动正常开展;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积极支持退耕还林、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有力地拉动了我市经济增长,增强了发展后劲。积极支持企业发展,企业活力明显增强。累计筹措资金86883万元,专项用于企业技改、新产品研发和国际市场开拓、创名优品牌,促进了工业提速增效、服务业发展和民营经济腾飞;筹措资金 8769万元,支持国有企业改制和企业关闭破产重组。
(二)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改善民生成效喜人。“十一五”时期,梅河口市财政支出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加速向民生倾斜,2010年全市直接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达126153万元,占财政总支出54.3%,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长38.9%,明显高于财政总支出年均增幅。一是连续提高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水平。2010年,财政供养人员人均月工资达到2472元,比2005年(1050元)增加1422元,是2005年的2.4倍。二是积极落实教育强市战略,建立稳定教育投入增长机制,为全市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从2007年起,共投入义务教育经费10736万元,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每年有66000名学生受益;投入746万元,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五年来,投入9044万元,新建27所教学楼,对59所学校的245栋校舍进行了维修改造;投入5125万元,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投入668万元,完成21所农村初中“四室”改造工程。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对8356名教师以前年度拖欠国标工资7775万元全部补发到位。三是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五年累计拨付就业补助资金23668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776个,妥善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低保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投入资金1486万元,免费培训17000名农民、18836名下岗职工和城乡低保家庭适龄子女,新增就业73000人;向省财政厅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545万元,带动3000人实现再就业。四是支持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全市医疗卫生五年累计支出50614万元,年均增长38.3%。安排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资金15383万元,全市城乡参加医保人数达到436266人,促进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五年累计投入计生经费6528万元,城乡计生奖励扶助等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计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五是推动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573元提高到2010年的1102元,年均增长13.9%;五年共筹措企业养老保险补助资金35464万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六是积极支持安居工程建设。2008年到2010年,向上争取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4787万元,支持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工程建设,解决了4279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2007年到2009年筹集资金2571万元,支持泥草房改造工程,帮助解决了8431户农村特困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七是积极救助困难群体。五年累计投入城乡低保资金24904万元,年均增长25.2%,覆盖45697名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补助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提高到205元,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提高到1030元。五年累计拨付优抚补助、军休安置补助资金7461万元,确保了优抚优待政策落实到位。筹集资金2986万元,加大了医疗救助支持力度。五年累计支出1881万元,较好地保障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八是积极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城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文体传媒事业费支出累计达到7683万元,重点支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累计筹措1782万元,用于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农村文化大院等建设。
(三)增加“三农”投入,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五年来,梅河口市财政部门坚持把增加“三农”投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大事来抓,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增收致富。一是拨付乡镇超收分成8232万元,调动了各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筹措资金8084万元,支持农村道路建设;筹措11260万元,支持病险水库治理和小农水建设;筹集8557万元,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投入1099万元,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投入261万元,支持农村沼气池和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生产补贴54249万元,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四是筹措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2058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五是从2007年起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共安排保费补贴867万元,农村服务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六是认真贯彻落实家电及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销售各类下乡产品23365台,实现销售额22474万元,支付补贴金额2326万元,拉动了农村消费。七是拨付村部建设资金490万元,改造了102个村部;拨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6029万元,提高了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
(四)深化财政改革,财政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切实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圆满完成了开发区及第九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制定并深入推进了开发区及第十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二是全面启动“金财工程”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财政系统、银行、预算单位的网络联接和安全建设,作为全省“金财工程”试点县,全面完成了“县级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市开发、测试、培训、推广应用等工作。三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项目预算编制,逐步建立起了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新型部门预算管理体制。四是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12家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平稳。五是切实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不断完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制度,提高了征管效率,增强了政府调控能力。2010年完成非税收入23945万元,比2005年增加19834万元。六是加强政府采购监管。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全面实现管采分离,“十一五”期间,政府采购规模达51138万元,节约资金6785万元,节约率平均达到10.5%,节支效果明显。
“十一五”圆满落幕,“十二五”扬帆起航。满载着“十一五”沉甸甸的收获,梅河口市财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正满怀豪情,牢记使命,按照“十二五”财政发展规划,向着梅河口市财政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行!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