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江西财政新闻联播

宁都县:“五种经济”增强发展新动能

  一、循环经济。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尾矿、贫矿及共伴生矿等综合利用,有序推进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综合利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鼓励农业立体种植、养殖,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轮作复种、间套作等耕作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创新体制机制,依托科技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制定鼓励企业走节约化道路的政策,把经营的项目做成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目前,该县锂电产业正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源节约型工业体系和产业链。

  二、绿色经济。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对造林绿化实行财政补贴、信贷扶持等惠民政策,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种植大户等社会主体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全县去年造林绿化面积达15万亩。同时,先后投入2亿多元实施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此外,通过开展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建成美丽、生态示范点20个。积极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截至目前,宁都县林下种植药材3.6万亩、银杏3.1万亩、黄栀子8000亩、食用菌6万亩,林下养殖宁都三黄鸡年出笼5000万羽、驯养野生动物3.2万只(条、头),农民年人均从林下经济中增收1128元,实现了国土绿起来的同时农民富起来。

  三、旅游经济。依托地方特色,立足资源禀赋,探索构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古色、红色、绿色旅游经济,形成了古、红、绿三色交辉的生态旅游发展态势。通过政府投、部门帮、企业捐、社会筹等方式,累计投入传统文化保护利用资金6亿多元。把保护古村落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相结合,做好抢救、保护和继承工作,先后有东龙古村、肖田朗际村、石上曾坊村“桥帮灯”等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产物得到保护,唱响了“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品牌。同时,把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宁都起义纪念馆、小布无线电旧址、宁都会议等88个革命旧址遗址有机结合,形成红色旧址之旅的特色路线。为了提升旅游吸引力,先后拍摄了电视剧《宁都兵暴》、电影《翠岗红旗》《红色别动队》、专题片《红土地的记忆》、纪录片《少共国际师》等,把红色历史搬上屏幕,让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感动游客。此外,依托翠微峰、凌云山、莲花山等生态景区,发展起了集农产品采摘、休闲垂钓、农家乐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园区500多家,推出以“绿色新农村、倡导新体验”为主题的特色精品绿色旅游路线100多条,带动该县3万多人口脱贫致富。今年1月至9月,宁都县旅游总人数突破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6亿元。

  四、服务经济。审批"瘦身"助企业“减负" 。以"一站式"服务平台便民利民、"一图明"工作流程、"一体化"工作体系共享数据、"一单清"制度建设简政放权"四个一"优化政务服务,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审批难等问题。服务"加码"打造高效环境。认真落实"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举措,千方百计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利用数据与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工商、税务、质检、社保、统计5个部门实行数据共享,极大地方便了企业与广大创业者。银企"联姻"拓融资渠道。不断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放贷支持力度,积极用好"银园保""助保贷""财园信贷通"等,探索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召开流动资金贷款协调会,对重点企业项目开展订单融资。同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规模2000万元的还贷周转金,专项用于工业企业贷款"过桥"帮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信用贷款、贷款与保险相结合等新的融资方式。

  五、创新经济。创新机制。实行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和重点项目模拟审批模式,使得来宁都投资企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大大压缩。创新技术。开展了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现代轻纺等六大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以若干个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具有强大创新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平台。不断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工业设计、大数据产业,以及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使无处不在的众创空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创新路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不断增强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目前,企业还贷周转金已实现县、乡两级全覆盖,总规模达2.4亿元,已为31家企业发放过桥贷款5.64亿元。创新手段。着手招商选资、腾笼换鸟,逐步淘汰低端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今年1至9月份,该县共签约项目38个,合同总资金17.3亿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