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县财政实施产业扶贫着力解决好六个方面问题
一、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主导产业不明确的问题。从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业、特色农业、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质量与规模同步提升,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支撑有力、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创新管理机制,着力解决产业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村贫困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强化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应用,提高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切实做到产业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二是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形成若干特色拳头产品,每个贫困户至少实施一个增收项目、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
三、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解决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一是积极培育建成一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民贩销队伍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他们发展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为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二是鼓励贫困村将集体所有土地、林地、草地、荒山荒坡、滩涂等资源资产评估入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和个人财产,以及国家和省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获得资产收益、增加个人收入。四是探索建立扶贫资源资本化投入机制,财政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农业设施、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和村集体,优先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四、抓实技能培训,着力解决劳动力素质低的问题。一是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在贫困家庭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及时组织各类培训。加大对贫困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巾帼家政服务专项培训工程。二是统筹“雨露计划”“同心温暖工程”“阳光工程”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都能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广泛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贫困村干部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三支一扶”大学生培训。
五、抓资金支持,着力解决产业扶贫融资难的问题。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确保财力投入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二是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扩大贫困地区涉农贷款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三是建立健全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片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进行股本融资。四是推动开展特色扶贫农业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着力解决产业扶贫主体责任问题。一是严格落实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要求。县、乡(镇)党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确保完成规划任务。二是充分发挥地方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公众等主体作用,加强对配套资金管理与资金落实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三是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规划实施较好的主体,采取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等方式予以激励;对规划落实不到位的主体,加大监督、沟通、问责力度。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