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县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筑牢基层财政“防腐墙”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财政的特殊定位,这句话说明了财政工作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政府财政,是国家财政资金管理和财政政策执行的"终端"环节,也是财政服务"三农"的一线窗口,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和政策落实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由基层财政对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来体现。而想要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唯有围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结合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实际,大力推进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监管制度改革和创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一、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公共财政职能的不断延伸,党和国家对“三农”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对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为种种原因,财政资金存在着项目资金监管不严、信息通达不顺等问题,所以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成为了新形势下做好财政管理工作、确保乡镇财政资金高效运行的重要举措,也成为了落实“三农”政策、规避财政资金风险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二、当前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监管过程流于形式。乡镇财政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主要着重事后监督,在事前项目建设的公开透明上,事中项目建设的立项,验收上,难于全程参与监管。乡镇财政所在项目建设信息收集、参与项目立项、合同审核、建设期间检查、事后验收和资金支付意见得不到足够重视,发挥不了乡镇财政所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渠道不够通畅。保持信息通畅是对财政资金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因为涉农资金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政策性强、资金量大,信息掌握比较困难,监管难度较大,所以需要建立上下通达的信息机制。
三是监管氛围不够浓烈。乡镇各站所单位及村委会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监管工作大多忙于应付,缺乏经常性,往往是热一阵、冷一阵,来检查了就忙得团团转,检查一过就松懈下来。个别在争取项目资金方面有门路的村组、单位觉得项目建设资金是自己争得的“关系资金”,不想让财政部门监管,有抵触情绪。
四是监管能力有待提高。乡镇财政人员由于年龄结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任务,与新形势下的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不相适应。
三、解决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现存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制度、细化程序,筑牢监管制度防腐墙
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是落实好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的必由之路。必须从完善制度、细化程序入手,促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制度规范化、程序化,筑牢监管制度防腐墙。
一是完善资金监管制度。结合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财政资金安全管理、重大资金审批、资金使用公示、项目验收结算、资金监管绩效考评等监管制度,从源头上堵住腐败漏洞。
二是细化资金监管程序。围绕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实施措施和工作方案,并细化监管程序,作为实施监管的依据和措施,保证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把握关键、久抓不懈,确保监管工作常态化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好,只有把监管工作融会到财政日常工作中,久抓不懈,确保资金监管常态化, 才能保障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资金监管台账。按照资金监管的要求,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资金监管台账,对每笔资金的“收、拨、用”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在方便跟踪项目效益的同时,可以对新的项目申报和项目安排进行核查,避免随意申报和重复申报项目,造成资金浪费,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二是建立信息通达机制。以财政所、农综站、民政所、医保所、计卫所、中小学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建立镇内横向通达机制,组建财政资金监管通讯群,传递资金监管往来信息,并积极与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建立纵向通达机制,及时反馈监管意见。
三是落实公开公示机制。公开公示是增强财政资金透明度,预防腐败的关键环节。为切实落实公开公示机制,提高乡镇财政资金透明度和知晓率,先把监管资金按不同的主体进行分类,明确公示主体,确定公示职责,同时细化公示内容,保证群众既要看得到,也要看得懂,最后规范公示形式,固定镇、村公开公示场所和时间,确保公开规范化、常态化。
四是落实监督检查制度。把资金的监管落到实处,不定时开展检查工作,做到基础数据核实查、使用情况问效查、项目进度跟踪查、款项拨付上门查,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报告。
(三)结合实际、抓住重点,打好资金监管组合拳
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就是通过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分类监管,来提高财政资金安全性。我们只有结合实际,抓住各类资金监管特点,各个击破,打好资金监管组合拳,才能真正做好资金监管工作。
一是强化预算资金监管。首先要严格收入征管工作,对乡镇负责征收的财政收入,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其次严格基金收入管理,坚决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不得截留、坐支、挪用和私设“小金库”。最后要逐步完善乡镇本级支出预算编制,实行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坚持支出执行按预算,追加支出按程序。
二是强化补助资金监管。首先严把基础数据调查核实关,将村组干部和种粮大户等易发生虚报的补助对象作为核查重点,进行抽查核实,确保补贴数据的真实性。然后及时向农户发放《补贴发放通知书》,让农户了解自己的补贴信息,方便农户核对“一卡通”发放的补助金额,查看补贴是否发放到位。最后严格按照各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补贴以“一卡通”形式直达农户个人账户,减少资金发放的中转环节,防止惠农补贴资金被截留。
三是强化项目资金监管。首先严把涉农项目申报,对项目申报的真实性、可行性进行实地察看。然后认真做好涉农项目公示,对项目的实施范围、责任人和受益人等情况进行公示,鼓励农户参与,加强群众监督,同时积极跟踪涉农项目实施,实地检查涉农项目的开工建设和进展情况。最后及时评估涉农项目验收,做好涉农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向项目方提供项目运转和维护管理的建议。
四是强化预算外资金监管。首先要对预算外资金管理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要确保预算外资金,统一收费立项管理、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财政专户管理。最后理顺预算外资金“收、管、用”运行渠道,真正达到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标准,使预算外资金在乡镇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效益。
(四)加强学习、强化思想,念好监管职责紧箍咒
加强队伍建设是强化财政资金监管的有力保障,只有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意识,做到在思想上“为民”,工作上“务实”,作风上“清廉”,才能打造出一支严谨务实、勤政廉洁、团结和谐、依法理财的财政队伍。
一是加强学习交流。加强与兄弟单位联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做法,向先进单位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先进做法,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
二是强化思想建设。从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入手,强化廉政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和法纪意识,营造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使干部职工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洁身自爱,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工作,确保不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加强财政政策和廉政教育宣传,做到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部门监督相结合,使各项资金纳入有效的监督之下,让工作人员心中时刻紧绷廉洁这根弦,最终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监管机制。(金建辉)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