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江西财政新闻联播

扮靓新时代“稻草人“

  乡镇财政所常被誉为守望乡村的“稻草人”,它的职责是不让鸟儿啄食每一粒粮食,不让财政损失每一分钱。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稻草人”自身素质如何,往往决定乡镇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效益。

  围绕提升资金安全和效益,各地都在想办法。

  立足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的客观实际,于都县财政局以打造人才、信息、人居三大平台为发力点,下大力气推进科学化精细化政管理,闯出了一条乡镇财政管理的新路子。

  人才平台,让个人才智充分施展

  个体的“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关系社会事业的兴衰成败。

  背景:该县共23个乡镇财政,干部职工120人,其中50岁以上18人,40—50岁26人,剩余的都是30—40岁的“青壮年”。像大多数部门和单位一样,人员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同样困扰着财政部门。

  乡镇财政干部个人才智如何挖掘、个人价值如何充分体现?从而使有限的人力资源释放无限的能量?成为于都县财政局领导班子近年来思考最多、讨论最广泛、调研最深入的问题。围绕该课题,该局班子会上几乎次次做强调,干部职工会上几乎次次被提及……

  苦思冥想,辗转反侧,迷惘,痛苦,痛苦,迷惘,几番反复,“潘多拉”盒子却始终未能打开。怎么办?23个乡镇所,数过来数过去都是这一百来号人,十年前如此,十年后还是这样。人数、姓氏、性别未变,变的只有人的年龄——当年的小伙子变成了“青壮年”,当年的“青壮年”变成了今天的“半老头”。

  人事管理要不要“变”,怎么“变”?不少人的心里都在犯嘀咕。

  “为适应乡镇财政精细化的需要,为了全县八十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乡镇财政人事管理模式一定要变!”该局主要领导斩钉截铁的话语,打消了大家心底的顾虑和疑惑。

  说变就变,说干就干,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渐次展开,并迅速开展、全面推进:

  制定奖励制度,激发学习热情。明确规定:凡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职称考试取得相关学历、资质的,由单位统一给予相应补助和一次性奖励。“奖补促学”模式极大促进了干部职工学习积极性:仅2011-2012年期间,全县就有2人考取注册会计师,5人取得中级会计职称,3人取得在职成人教育专科以上学历,2人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专科以上学历。

  强化内部培训,夯实财政“基本功”。聘请财会方面专家教授集中授课8场次,系统、深入讲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财政发展先进理念;组建由内部业务骨干组成的培训小组,围绕账务处理、财政预决算编制、电算化会计等知识点,分5批次对全体乡镇财政干部进行专题轮训;举办3场业务知识竞答竞赛……,一个接一个的活动有序开展、强力推进。

  完善用人机制,调动工作激情。通盘考虑干部职工任职时限、工作能力、个人特点等因素,全面洗牌,将干部职工置于同一平台综合评价、合理安置。

  推行竞争上岗,挖掘潜力活力。考试和考核有机结合,以日常考核、民主测评为基础,以考试成绩为参照,所长、副所长职位实行竞岗,为干部职工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为无为定去留”、“能者有位、庸者无位”理念深入人心。

  这些举措,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丢进一块巨石,激起层层浪花;又似那夜里里的火把,温暖并照亮了一颗颗沸腾的心灵……

  信息平台,让精细管理充分体现

  21世纪是信息世纪。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一书中说道“信息将决定未来”。

  背景:于都县财政局信息化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为适应财政工作需要,该局为每个财政所新配了一台电脑和一台针式打印机,全所人员办公都依靠这“两大件”。

  一台电脑怎么办公?怎么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对照省、市财政部门要求,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究竟能不能按时完成?信息化建设,数额庞大的建设经费从哪里来?

  一系列的问题,迫切需要局班子想办法加以解决。一边是乡镇财政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现实需要,一边是经费紧张、捉肘见襟的现状;一边是大量涉农财政资金必须走信息网络平台管理的趋势,一边是“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的尴尬处境。

  矛盾交织,焦头烂额。“再穷也要把信息化平台搞起来,没有钱,大家勒紧裤腰带,挤出来!”局主要领导在班子会上略显悲壮苍凉一席话,感染了在座每一位班子成员,话音刚落,掌声四起。

  沟通,理解,共鸣,共识。原本看起来很棘手的一件难事,被共识所凝聚成的无形的、强大的力量迅速破解:

  签约县电信公司,架构起全县23个乡镇与县局之间无限畅通的局域网;搭建强农惠农资金“一卡通”系统,60余项涉农资金全部通过系统发放;乡镇“结算专户”采用“乡财县管”软件,乡镇拨款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查询,并通过该软件直接指导各乡镇财政业务;其他四个支出专户也同时采用“乡镇财务账务处理系统”软件,实现了所有乡村的财务会计电算化;安装、使用财政电子票据系统,非税收入实行电子开票;全面对接,率先在全省、全市推开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试点,乡镇财政资金支出实现封闭管理、高效运行……

  一个接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高速推进,扎根基层财政,在促进“三农”工作和谐并进、维护乡镇平稳运转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高速推进的信息化建设的背后,是财政部门“花血本式”的经费投入。截止到目前,全县在信息化建设主体工程、硬件配套、设备修护方面的经费投入,累计已超过300万元。

  如今,96%以上的财政所已实现人手一台电脑,与2004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于都财政信息化建设投入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显,在全省财政系统都走在前列。”这是江西省财政厅一位领导在调研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对该县信息化工作给予的高度评价。

  人居平台,让财政魅力充分绽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温馨舒适的生存环境,自古时起便是人心所想,人之所向。

  背景:该县23个乡镇财政所,除3个财政所为本世纪初新建外,其余均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建。因年代久远,墙壁开裂、房屋渗漏、墙体剥落、地表透水等现象普遍存在。落后的居住和办公条件,严重影响乡镇财政干部身心健康。

  倘若问近些年该县财政局班子最关注、最放心不下的事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财政所办公用房问题。每到开春后的雨季,班子领导便胆战心惊、寝食难安。

  “一到下雨天,真是白天吃饭不安落,晚上睡觉不安心。”这是该局主要领导的原话。下雨天,担心,担心,除了担心还是担心。

  “按照国家住建部的标准,我们的很多办公楼绝对属危房。”分管基建的一位副局长一语道破了于都县乡镇财政所办公用房现状。

  事实上财政所办公用房建设一事,已多次被拿到大会小会上研究,但一次又一次的被搁置,原因有二:一方面中央三令五申,禁止楼堂馆所建设;另一方面,县财政办公经费实在紧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边是岌岌可危的危旧办公房,一边是国家禁令和有限的办公经费。思来想去,考虑再三,就是无法解决。

  转机出现于去年,省财政厅决定在全省推进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财政所办公用房建设纳入工作重点。更令人欣慰的是,省、市财政部门十分关心基层财政建设,分别按每所20万元、5万元给予扶持。25万,不算多,但也不少。

  “这样的机遇,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错过了我们就是罪人!钱不够,从经费里挤,就是不吃饭,也要把这件事做起来!”局班子形成的意见成了推动工作的定心丸。

  “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分年实施,精打细算,对照省厅、市局标准化建设要求,力争三年内全面完成新建和维修改造任务。”按照局班子会形成的意见,新建和维修办公楼要打牢基础、管住长远,既要美观大方、功能健全,更要根基牢固、质量上乘。

  新建和维修工作迅疾展开。

  抽调力量,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申报,立项,规划,设计,各项工作快速跟进、实施。

  因组织有力、推进有序,截至目前,列入2012年度新建计划的2个财政所、6个维修的财政所已全面完工;2013年计划新建的2个财政所已开工建设,6个维修的财政所已全面完工。

  为推进16个财政所建设,该县财政局勒紧裤腰带,从紧张的经费中想方设法挤出来200余万元。

  阵阵凉风带走了建设工地飞扬的尘土,却留下了一幢幢漂亮温馨、整洁雅致的楼房……(刘春明)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