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县财政:情系瑶山打造秀美新瑶寨 心系瑶民共谋脱贫致富路
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族群:曾经,他们居无定所,“啸聚山林”。“食尽一山过一山”的游猎生活使他们被誉为“中国吉卜赛人”。他们,就是聚居在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的瑶族重要支系之一——过山瑶。陂头镇瑶族村是全省2个瑶族行政村之一,位于全南县北部边远山区,距离县城约5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困难、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等因素影响,瑶族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村民生活水平仍然十分低下。为改变瑶族村贫穷落后面貌,全县县财政局在挂点该村“三送”工作中,情系瑶山,心系瑶民,办实事,做好事,与当地瑶族同胞一道打造秀美瑶寨、共谋脱贫致富之路。
一栋住房温暖一个民族
暖阳融融,鞭炮声声;瑶民齐聚,载歌载舞。五保户邵石凤老人迎来了乔迁新居的大喜之日,全村瑶民自发前来贺喜。邵石凤老人难掩喜悦之情,激动地说道:“做梦都没想过这生世还能住新房,感谢党,感谢政府”。
邵石凤老人70多岁了,其儿嗜酒致神志不清,儿媳在生下小孩不足1岁便离家出走。邵石凤独自抚养孙女,孙女在邻村岐山小学上学。祖孙两人生活非常拮据,靠低保收入维生,居住在自己盖的简陋木屋,过着冬受寒风、夏有蚊虫的窘迫生活。在“三送”工作中,县委薛书记了解此情后,指示镇村干部和“三送”工作队要乘苏区振兴好政策,帮助其进行农村危旧房改造。为不增加老人负担,努力将建房成本控制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标准之内,“三送”工作与镇村干部多次商议建造方式,并组织本村党员和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使老人能“拆得下,建得起,搬得进”。
在“三送”工作中,该县非常注重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熟知每家每户情况,对鳏寡孤独、留守老人等厚爱三分,充分发动瑶族同胞互帮互助。让每一位瑶族同胞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也让每一位外出务工的瑶族同胞不再担心留守瑶寨的老人或小孩,因为“三送”工作队员、镇村干部就是瑶族同胞的守护者。
一条河堤守护一个村庄
村民邓记兰在自家田里挥着镰铲为蔬菜除草,不时眺望不远处新修复的防洪堤。她告诉笔者,多亏“三送”工作队为村里修复了河堤,不然这片田地只能摞荒,不能耕作。
瑶族村山多地少,人均田地不足2分,瑶民非常珍惜田地,四季均会种植瓜果蔬菜等。紧领田地有一条河,原有一座防洪堤,建于90年代末,前几年发大水,防洪堤被冲毁120米的大缺口。“三送”工作队了解到,那场洪水使田地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粮食绝收,村民通外的唯一道路被水淹没。由于缺乏资金修复水毁河堤,村民仅有的田地一直无法耕种,遇稍大点洪水,村民更是困守家中,无法外出。
急瑶民之所急,解瑶民之所需,为赶在雨季来临前修复好防洪堤,“三送”工作队一边向有关部门反映落实项目资金,一边迅速聘请施工队进行勘察设计、施工。工作队还组织了懂水利、责任心强的瑶民当义务监督员,确保了河堤工程质量。
一座学校圆了一个期盼
周末,赵石根等几个瑶族小孩相约来到瑶族双语学校,看到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装饰的新教学楼,小孩欢呼雀跃,赵志亮高兴地说道:“明年春节后,我们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学校读书了”。
瑶族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勉语”,该县专门委托师范学校培养了一位民族老师,在瑶族双语学校进行勉语和普通话相结合的双语教学。瑶族双语学校原来的教学楼是土木结构,年久失修,成了D级危房。为安全起见,从2010年起,县教育部门将瑶族村适龄小学生全部转移到近10公里外的邻村小学就读。从此,瑶族村的小孩每天早上都要背着书包拎着够一天吃的米和菜,翻过几个山头,到10公里外的邻村小学上学,为了上学不迟到,不得不每天少睡两个小时,天还没亮就起床,擦黑赶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即使是成人可能都难以承受这样日复一日的路途艰辛,何况这些身体稚弱的小学生。若是遇上刮风下雨则更是山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爆发,崇山峻岭中有时还有野兽出没,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
如今,瑶族双语学校终于快修建好了,明年春节后,瑶族村的孩子再也不用到10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了,他们又可以在自己的双语学校传承瑶族文化,期盼已久的双语学校圆了孩子们的求学梦!
一条公路承载一个梦想
“今年春季雨水较多,通村组公路塌方被阻,车辆无法通行,能不能尽快清理,最好能修建水泥路,使柑桔能更好地运销外面”,果农老胡急切说道。为充分了解瑶族同胞民情民意,解决好瑶民诉求,5月23日,县委薛书记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三送”工作队员、村民代表在瑶族村召开了瑶族村“三送”工作座谈会。老胡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代表了全体瑶民迫切心声。
瑶族村有个村小组不通水泥路,村民通行走的是条崎岖山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这条路还是全村通达田地和果园必经之路,瑶民种植了近300亩柑桔。以前由于路况差,客商不愿意进来收购,瑶民辛苦种植的柑桔,其售价要比市场价低很多。要想富,先修路,修通这条水泥路是全体瑶民盼望多年的梦想。
在座谈会上,薛书记当即表示群众的呼声就是我们的职责,要求各部门要特事特办、快事快办。通过全县各部门的努力,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本级财政安排一点、挂点单位扶助一点、村民集资自筹一点的办法,落实了建设资金,并赶在今年的柑桔上市前修通了这条承载着瑶族同胞致富梦想的公路。
一个规划孕育一个希望
全南瑶族同胞一直保持着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瑶族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得非常好,到处是青山绿水。为让民族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资本资源,该县在“三送”工作中因地制宜探索一条传承和保护瑶族文化、保护青山绿水与促进瑶族经济发展的道路。
该县聘请了浙江智典江山旅游规划设计院对瑶族村进行了旅游总体规划。围绕规划,实施了停车场、景区牌楼、民族文化墙、村落民居改造、瑶人谷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经过精心打造,瑶族村面貌焕然一新,瑶民房屋错落有致地建在山坡之上,融入青山绿水之中,屋旁有随山而建的篱笆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与此同时,聘请专业人才对瑶族村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加大了瑶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他们还对瑶民因地制宜实行“一户一策”扶贫,鼓励瑶民大力种植杉树、杨梅,实施毛竹林改造,发展蜜蜂养殖等,使之成为瑶族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