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县加大财政保障实施“文化兴县”战略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夯实文化基础设施。东乡县建立健全创文化先进县和“文化兴县”的财政保障机制,今年起安排当年财政收入0.5—1%作为创文化先进县的专项经费,争取上级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推动县城、乡镇、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村级农家书屋101个,每个农家书屋由国家配送2万余元的书报刊,建有14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每个服务点可进行电子阅览;完成了17个乡镇(场)综合文化站建设,为9个乡镇提供了每个乡镇10万元的音响、电脑、电视等文化用品。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建立管理、活动制度,形成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城市建设中,该县注重培育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城市文化,高标准编制行政文化区域,将王安石诗文、舒同书法等文化艺术内涵融入现代建筑,使城市在现代元素中彰显历史之韵、传承文化之魂,使市民在时尚体验中认知传统文化、感悟厚重底蕴。县财政投资3亿元的国内一流、能承接国家级单项比赛的现代化体育馆、展览馆、影剧院、工会活动中心陆续开工兴建,竣工后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二是设立专项文化基金,加大文化遗产保护。该县财政设立专项文化基金安排了200多万元保护红光垦殖场吴伯宗状元府,安排专项资金160多万元重修黎圩镇上池王安石故里王氏宗祠、瑶圩乡万石塘村红军楼、红星垦殖场王震将军陈列室、红亮垦殖场永镇塔、珀玕乡烈士纪念亭等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该县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以舒同书法艺术为龙头的东乡书法艺术游;以王安石、艾南英、吴伯宗等名人诗文艺术游;以东乡民间文化民俗特色游,如小璜罗汉灯、虎圩车马灯、黎圩走马灯、詹圩蝴蝶灯等民俗文化游。2011年,该县文化特色旅游业总收入近5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制定财政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强文战略。围绕“培养、引进、用好、留住”等环节,大力实施“向外引进高素质人才,对内培育实用性人才”为主的“5511”工程。县里出台《东乡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东乡县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暂行办法》等文件,把文化领域引进人才纳入人才兴县计划,落实配套政策,建立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去年底,已引进了3名在全国文化界有相当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来东乡创业。在激励机制方面,县里制定了《东乡县优秀文艺作品奖励办法》,由县财政安排资金重奖在市级以上荣获创作、表演展示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各类人才,并在提拔晋级、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照顾。
四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民间文化发展。该县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培植扶助农民演出剧团,如北楼农民剧团、耕夫业余剧团、小璜罗汉灯等民间演出团体,尤其是小璜罗汉灯不仅走向了市场,而且成为东乡对外交流的重要力量,该节目还将做为民间艺术表演节目在该县的旅游景区进行表演。全县现有群众自发组建的民间业余文艺演出团队4个,演职人员达110余人,每年演出100余场,不但占领农村演出市场,而且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是创新资本投入方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制定出台了《东乡县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着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出台一系列扶持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等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产业创新等政策举措,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资等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如该县启动了由财政投资2.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5亿元的佛岭国际公园建设项目,筹建整体规划19860亩,和已建成的吉和塔形成景观整体,建设集佛教文化、书法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大型文化企业。目前,该县共有文化企业经营单位20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39家,音像制品经营场所12家,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26家,图书、报刊业20家,印刷业7家,艺术品生产28家,艺术培训42家,文化旅游业4家,文博展览1家,文艺表演演出4家,文化用品10家,广播电视业3家,文化传媒公司6家,从业人员达7000余人。(李永东 封标龙)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0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