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农村文化:“一村一品”遍地开花
传统文化魅力无穷
宁都县在“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注重保持农村历史文脉和地方建筑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促进农村整体的和谐发展,坚持农村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发展农村文化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给农村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东龙:宗祠文化村
东龙村在田埠乡境内,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76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中的“东龙十景”记载于《宁都县志》,湖心塔影、东里一望,以及近百口水塘、48座大小宗祠也是远近闻名。东龙村满眼所及尽为古色古香的建筑,具有极高的客家文化研究价值。如今,东龙村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名录,并被推荐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由于年代久远,东龙村中庞大的古建筑群已呈破败之相,急需进行保护性开发。最近,宁都县启动东龙古村保护与开发工程,乡政府派出的工作组已经进驻现场着手前期和外围工作。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东龙古村4万余平方米的古村落围屋和东龙“十景”,目标是打造“中国宗祠文化旅游第一村”。
石上:民俗文化村
石上镇石上村是一个古老的纯客家村庄,历史悠久,客家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尤其是在元宵节期间,这里的民俗开展得轰轰烈烈。马灯、担灯、龙灯以及添丁“割鸡”等民俗活动,往往是在正月十四日下午4时左右开始,“割鸡”户按照次序排队,队伍开始前行后,锣鼓和唢呐奏出欢快震撼的节奏。走在“割鸡”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拿公鸡的人,他们抓着公鸡的腿,将公鸡高高举起。当“割鸡”队伍来到汉帝庙前停下来,“割鸡”活动就开始了。这时,“割鸡”户进入汉帝庙内,在鞭炮、供品、香烛的引领下,拿公鸡的人右手拿着一把刀背上贴了红纸的菜刀,到神台前杀公鸡,并将鸡血揩在神台前,于是,一声声的喝彩,一阵阵的鞭炮,掀开了闹元宵的序幕。接着,“割鸡”队伍还要外游,锣鼓队要一直吹奏下去。人们跟着队伍哄拥着,特别是那些孩子们,欢天喜地,快活无比。在锣鼓唢呐的吹奏下,整个游灯队伍蜿蜒起伏。他们一边走,一边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灯彩表演。在这一喜庆活动中,村子里还会请来戏班子演出,从正月十三演到正月十五。这几天,整个村子都热闹非凡,到处都是鞭炮响,到处都是锣鼓声。这样一种民俗活动很独特,因此每年的元宵节期间,都会吸引周边成千上万的群众来观看。
大布:灯彩艺术村
大布村在东山坝镇境内。这个村子一直有游灯的习俗,当地人称“过灯”。因有一种特大的花灯要二人抬着走,还要二人扶着保护,故俗称“扛灯”。又因此灯用特技制作,能利用火力冲动各种微型戏剧人物表演动作,还能冲动各种飞禽走兽飞翔奔跑,故又名“走马灯”,这是一种极其美观的举世罕见的大型花灯。该村有这样一种习俗:凡头年生了儿子、娶了媳妇的人家各要出一盏“扛灯”,非添丁户则要每户出一盏三头连一体的“兔子灯”,每年都是定时、定点、定路线、定灯序、定接送灯。即四村分别出灯,各自按序,从年初十至十三夜晚,由前门村开始,先从出灯村游起,游遍四村,谁也不能乱走一步;游灯的队列以两盏“扇面灯”领先,接着为“龙灯”“兔子灯”“扛灯”,每家出灯与回灯,都要鸣鞭爆;游灯前后一两天,各添丁户要大办筵席,俗称“做喜欢酒”。
田头:“妆古史”之村
田头镇田头村每年正月都会举行“妆古史”的活动,这项民间艺术活动因扮装的内容为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而得名。用木制衙轿式的小轿,只造底座与框架,使用时以彩绸、纸花、金银首饰装点,内坐儿童装扮成的故事人物。往往是在正月十二日和十五日举行,额定24台,每台“妆古史”有四人抬,四人保护,互相换班,并配一堂西皮锣鼓。队伍前后各配三把三眼铳,三铳齐响,俗称“打九子炮”。“妆古史”队伍经过的村庄鞭爆响个不停,方圆百里都有人前去参观。这一盛举,往往有数千人自动参与,相传已延续近200年。
南云:“竹篙火龙”村
南云村在洛口镇境内,它以其响亮的民俗活动“竹篙火龙”闻名于世。这个村子历史悠久,保存有许多古屋古祠古建筑,古意浓郁。中秋之夜,据称是要祛邪除魔,村人砍下长约10米的巨长毛竹,上面绑满浸透油质的纸媒,全村分房出队,共7房,每队出7根竹篙火,共七七四十九根。晚饭后,点燃竹篙火,高高举起,游遍全村。远看,7条火龙直指云天,风力吹动火苗,全村照得亮如白昼,“竹篙火龙”上的朵朵火焰,宛如镶嵌在天幕上的颗颗明珠,流光溢彩,整个场面十分壮观,气势非凡。这项民俗活动相传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身在异地的南云村人也要赶回家,为的就是参加这“竹篙火龙”活动,所以这里的中秋节比过年还要热闹。据说这个时候的南云村人最团结,平日里的恩恩怨怨、磕磕碰碰全都云消烟散。可见,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也是一条维系一个地方人们和睦相处的纽带。这项古老的民俗活动,每年都要吸引无数的游人前来观看。
朗际:牌坊村
肖田乡境内的朗际村,在宁都县最北部。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陡峭,村里还保存着许多古老建筑,有的老屋墙壁发黑,门头上爬满藤蔓,天井厅堂长满了青苔,显现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村里还有许多古巷,都是一级一级向上延伸,东一条西一条,弯来拐去,且相似,让人很难记住其中明显的标志,恍若迷宫一般。在这里,你能看到的是黑瓦、飞檐、老墙、深巷……古意深沉,让人顿生探古访幽之意。跨过小河,便见“淳仁公祠”“淳粹公祠”“云山公祠”三座公祠耸立在山前。古祠庄严,结构端庄,飞檐翘角,圆柱雄伟,极有气势。这几座公祠都建于明代,是在明朝进士肖淳仁手上建的,其中“云山公祠”最古老。村里还有一座古牌坊保存得相当完好。牌坊坐北朝南,青灰麻石垒砌,四柱三门梁柱式结构造型,两侧花饰浮雕,上面并列曲卷状护柱石,坊顶两端饰倒立鳌鱼,中央饰怪面兽,脊门饰龙头,门楣上嵌有四方石匾额。“圣旨”两个大字特别醒目。牌坊飞檐翘角,端庄华丽,保存得如此完好,实属罕见。
宁都农村文化“一村一品”建设实践证明,这既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效载体,一种有效形式,又是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有效地激发了各地建设农村特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创造性。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