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江西财政新闻联播

“三板斧”劈出一条“快车道”

  江西省于都县切实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夯基础,筑平台,严监管,舞动“三板斧”,劈出一条“快车道”,推动惠农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2006 -2008年,该县累计拨付使用强农惠农资金5亿余元,资金发放成功率达98%,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三年间,该县粮食总产量从23.83万吨增加至23.93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6.01亿元增加至2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10元增加至3048元,年均分别增长了0.4%11.53%7.9% 

 

     规范管理筑牢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农口单位为成员的惠农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强农惠农工作的组织协调。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于都县财政强农惠农补贴资金管理制度和支付方式改革实施办法》、《于都县财政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工作流程》、《于都县财政强农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工作考核办法》、《于都县涉农资金管理细则》等管理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在资金拨付、资金核销、竣工决算等关键环节实施重点、动态控制,从源头进行规范,杜绝了强农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的随意性。三是坚持立体化公示。创新理念,全面推行“三级三次”公示制,即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媒体、短信群发等载体,将政策动向、实施范围、补贴标准、落实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公示和公告,确保了惠农政策的公平和公正。如县财政局利用全县手机普及率较高的特点,于今年4月在该县车溪乡、桥头乡试行“手机短信群发告知”,把资金发放情况第一时间以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告知,深受广大农民朋友、尤其是外出务工农民朋友的欢迎,下一步将在全县推广。 

 

     平台运行提升效率

 

  一是实行专户管理。开设“县财政强农惠农资金专户”,将分散在农业、林业、水利、老建等不同部门的惠农资金整合归并,统一纳入,实行专账、专人管理。二是简化程序。按照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要求,精简冗长繁琐的报账程序,全面推行“实施单位申报、主管部门认定、财政部门审核、分管副县长审批、财政部门拨付”的报账模式,极大的缩短了报账时间,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完善“一卡通”系统。一方面拓展“一卡通”覆盖范围,把粮食直补、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能繁母猪补助以及农村低保、民政优抚、农医补助等32项强农惠农资金全部纳入“一卡通”发放。一方面推进“一卡通”与“农补网”系统信息共享。由于两系统数据的相互之间不兼容,影响了工作效率。该县财政局局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克服诸多困难,历时一个多月,找到了一个可以在两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工具,将原来一个星期的工作量缩减为2个小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专人管理。抽调人员,于县财政局下设惠农资金管理股,负责农户信息档案建立、新增和变更农户信息采集、资金审核和资金拨付工作。一系列措施的推出,架构起快捷、高效的惠农资金发放平台。今年上半年,仅通过“一卡通”系统就成功发放强农惠农补贴资金1.1亿余元,资金发放成功率达98%以上,惠及全县近17万户农户、78万农民。 

 

     严格监管保证安全

 

  一是建立项目库,所有强农惠农项目都在纪检监察机关备案,建立起了全面系统的项目库。二是实行惠农项目专题会议制,对投资额度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的惠农项目,都要召开“县、乡、村”三级专题会议,进行详细的安排部署。三是建立综合督查机制,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专项督查,并以政府文件、广播电视、报刊简报等形式对督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四是创新监管理念,推进强农惠农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评审,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融入投资评审、绩效评价等技术手段,将监督检查的哨卡前移,建立起“先评审后编制、先评审后支付、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批复”的评审制度,有效实现“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结算”的目标。 2008,该县仙下乡万亩粮田改造就是因为注重了工程项目的估算、概算和预算的评审,既保证了资金安全,又在控制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提前半年完工,给当地7个行政村、96个村小组的17388位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