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江西财政新闻联播

江西于都:六点联“动”,助推现代脐橙产业发展

  革命老区江西省于都县,70多年前中央红军长征前的集结和出发地。当年,为帮助红军渡过于都河西征,全县人民拆门板、筹粮食、捐渔船,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雄浑乐章。70多年后的今天, 2900平方公里红土地上蓬勃兴起的现代脐橙果业,就如一架扬帆起航的“绿色航母”,书写着科学发展、产业富民的新史诗。

   2008年,于都县通过顺利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脐橙产业项目。该县充分利用地理、气候、品质等优势,按照“扩张总量、提升质量、增加均量”的要求展开脐橙产业发展布局,六点联“动”,着力打造“脐橙产业集群主力县、有机脐橙示范县、出口脐橙基地和脐橙果品加工强县”为特征的“绿色航母”: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12.3万亩,年产脐橙5.1万吨,年产值15000万元,脐橙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来自长征出发地上的脐橙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熟知。

  示范带动:一石激起千层浪 示范带动千万家

  于都县坚持产业富民,把脐橙作为农业主导产业精心打造和培育。在产业进程中,采取“三带三扶”的形式,实现了“以点带面、全民参与”。“三带”即“领导带头、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三扶”即“大户结对帮扶小户、领导结对帮扶特困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户”。“三带三扶”有针对性地为果农解决技术、筹资等难题,消除了果农的后顾之忧,激发了农民投资发展脐橙产业的积极性。为使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该县一方面创新理念,将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积极抓”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建立领导干部挂点工作制度,挂点领导沉下身子深入果农家中、田间地头,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此外,该县还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运用以奖代补、贴息等手段,用于示范户贷款贴息、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培训、沼气池建设等,积极引导示范户把脐橙园建成集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通过示范带动,全县掀起了一轮又一轮脐橙开发高潮。

  科技推动:科技领航助高产 果农丰收笑开颜

  脐橙产业化发展中,该县始终把科学技术推广、运用放到突出位置来抓。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果农知识化工程的实施、县级柑桔培训中心和乡镇果业技术服务站建设、技术推广队伍组建、技术推广工作方案等一系列与“科技”有关的工作,都按照高标准、高规格的要求纵深推进。柑桔整形修剪、疏花疏果与营养液保花保果、生物有机肥与硼肥使用、柑桔病虫综合防控、柑桔常温简易通风贮藏保鲜及加工甜橙节本栽培等先进管理技术,成为广大果农“熟稔于心”的新名词。为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相统一,该县还在5个重点乡镇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验点,对脐橙产地环境、检疫病虫害、农药残留有害元素等进行有效监控。

  为获得经常性的技术支持,于都县主动与华中农大、江西农大等高校联姻,聘请专家教授作为脐橙发展技术顾问,同时建立高校社会实践培训基地,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块社会实践的“试验田”,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发展。专家教授、大学学员成为全县技术培训的生力军。据统计, 2008年全县采取理论授课、技术讲座、现场操作示范、召开经验交流会、播放技术光牒等形式,共培训县、乡果业技术骨干100名 ,培训柑桔种植户3000余人次,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120人次。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不仅成了果农的共识,更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该县脐橙株产量由原来25斤提升至50斤。

  果民丰收时挂在脸上的微笑,让我们读懂了科学的含义,正如宽田乡脐橙种植大户管二毛所说:是科学的种植技术为我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合作互动:合作共谋致富路 互助共享胜利果

  果树栽好了,果园发展了,果农丰收了,如何建立一条有效的销售渠道成为当地党委政府重点思考的大课题。在摸索实践中,于都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党委+合作联社”、“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了颇具特色的果业专业合作联社,“大手”牵“小手”,带领广大果农闯市场。 近年来于都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现有果业专业合作社68家,组建农产品销售经纪人队伍136人。全县每年70 %以上的农产品,靠这支队伍远销全国各地,甚至销往国际市场。为提升合作社自我管理和市场竞争力,拓宽合作渠道,该县以五丰、黄麟两个万亩脐橙产业基地和5030户果农为依托,以全县各骨干果业专业合作社为辐射点,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大社带小社、互动发展”。目前,于都果业合作联社已吸纳67个基层骨干专业合作社为固定成员,涉及全县23个乡镇5030户果农,覆盖全县10万亩脐橙生产基地。

  为保证脐橙的品质,提升品牌效应,于都县对全县果业合作社实行“六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采购化肥农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包装和采收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同时,还建立了产品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果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管理,既保障了果农的利益,又让他们摸清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成熟成长。正如利村乡脐橙种植大户黄小兵所说:“果业合作社就像是娘家人,有困难的时候再也不会像没有爹娘的孩子了”,如今他又铆足干劲准备新一轮的脐橙开发,一口气与当地农民签订了300亩的山地流转合同。

  整合撬动:财政找准着力点 带动产业大发展

  2006-2007年,于都县被列为财政部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中央财政连续两年安排了1000万元资金,于都脐橙产业的发展获得了一次重大机遇。

  2008年,于都县又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脐橙产业项目县并获扶持资金905万元,县财政整合科技培训、农业技术推广、财政科技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财政扶贫项目贴息、退耕还林等资金3764.8万元,整合资金是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的1.5倍。通过财政资金的撬动,2006-2008全县共吸引社会资金23843万元投入脐橙产业开发,其中群众自主投入15830万元、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贷款8013万元,带动了脐橙产业的大发展。

  链条拉动:延伸拓展产业链 增值效应求裂变

  销售鲜果脐橙季节性短、产品附加值低,为改变脐橙产业“规模大、利利润小”的窘迫局面,该县专项安排100万元脐橙产业发展资金,重点对果品贮藏技术攻关、市场营销、精深加工等环节进行扶持。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果品采后分级生产线2 条,分级处理能力达20/小时,基本满足了全县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需要。

  在脐橙关联产业链建设过程中,于都县注重“以橙为媒、以果招商”,促进了一大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返乡农民工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成加工橙种植示范基地60多个,兴办运输、印刷包装、肥料供应等配套企业20多家。

  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不仅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消化、吸收了大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目前,一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在果园实现就业,加上脐橙产业带动的设备制造、加工、销售、运输、包装、旅游、服务等行业的兴起,至少吸纳1.5余万劳动力就业,产值达1.8亿元。

  机制驱动:创新机制抓绩效 强化举措争一流

  好的机制是实现目标的保证。围绕发展规划、产业建设、资金概算、整合方案、效益分析、保障措施等方面,于都县接连出台《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方案》、《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细则》及《于都县脐橙产业开发奖补政策》,建立了项目法人制度、峻工验收制度、项目招标制度、决算审计制度等十三项制度,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环环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县脐橙产业化发展驶入了高速通道。

  在良好机制驱动下,农民参与脐橙开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2008年全县就新建五丰、罗新、上塘等标准化脐橙生态示范园4个,新增面积达1.63万亩。在2008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绩效考评中,于都县位列全省第一。

  如今,走进于都,漫山遍野、举目所见都是葱翠碧绿的脐橙园,集产业开发、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已成为红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下,于都脐橙产业已经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红土地上的“绿色航母”必将奋力远航。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