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山乡的“稻草人”
在“全省先进财政所”的奖牌旁,上饶县湖村乡财政所所长熊俊青给记者拿出一本本印制精良的台账,其中的“民政抚恤、社会救济类固定补助人员管理台账”特别引起记者的注意。
台账上,每个补助对象都有一张表,上面贴着本人的近照,并记载着上户核实时间。这些照片都是财政所工作人员拍下的。
为了杜绝补贴被冒领的现象,每年的2月至4月,财政所都要会同民政所共同派出人员,兵分数路,走村串户,对所有补贴对象上户核实,拍下照片,把了解到的信息及时登到台账上。
这只是湖村乡财政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他们发挥基层财政就地和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像稻草人一样,当好财政资金在基层的“守望者”,切实保障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
动态管理“一卡通”
“一定要见到人!”熊俊青说,湖村乡属山区丘陵地区,是革命老区特困乡镇,有民政优抚对象454人,上户核实一遍得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时间,有时一户得去两三次才能见到补助对象本人。对于去外地的,要求本人到财政所补拍照片,一般在清明节期间都能回来。
上户核实工作从2004年开始,最初只是拿着发放花名册核实,从2005年开始拍照。翻开几年来的台账,记者发现,今年的照片已由原先的黑白变成了彩色数码。
熊俊青说,上户核实有几个作用:第一,可以了解补助对象上年的补贴是否足额领取;第二,可以了解补助对象的健康情况,有助于完善基础信息;第三,可以了解补助对象有什么困难,征求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对财政工作有什么建议,还有什么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确保财政资金不被挪用、截留、贪污,能够足额、及时发到每一个补助对象手上。据介绍,去年他们就查出14户不符合规定的补助对象,取消了补助资格,节约财政资金55444元。
这些民政抚恤、社会救济类固定补助人员的补助,都是通过“一卡通”发放的。近年来,通过“一卡通”发放的各种财政惠农补贴逐年增多,湖村乡仅2008年就累计发放45818笔,总计835万元;今年上半年共发放20余项,金额有540多万元。
“一卡通”改革,财政所承担了最关键也是最繁重的补助对象基础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湖村乡财政所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台账制度,将补助对象基础信息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实行动态化管理;二是坚持每季度与有关站(所)对补助对象进行抽查核对,防止冒领、套取补贴资金;三是坚持每次补贴发放都在财政所和各行政村张榜公示,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发动广大群众共同监督,确保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在湖村乡财政所惠农服务大厅里,柜台的一端,整齐地摆放着100多本惠农补贴发放表,有按行政村分项设立的,也有全乡总的明细表,薄的有10多页,厚的多达200多页,详细记载着每家每户的补贴金额;另一端,摆放着“一卡通”农户基础信息变更申请表、新增“一卡通”农户基础信息申请表、惠农涉农服务来信来访接待登记簿……
大厅外,财政所建起了惠农政策宣传栏,上面有“财政惠农补贴项目、标准”、“上饶县涉农资金政策解答”,以及惠农资金发放公示表格等。
熊俊青介绍,做这些工作,为的是方便农民查询,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乡财政所的档案室里有6个铁皮柜,里面满是台账、表格等资料。熊俊青从柜子里拿出去年和今年的几张补贴通知书的存根,上面的财政所印章已变得有些模糊。熊俊青介绍,按照上级的要求,粮食补贴、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几项补贴必须通知到户,全乡共有农户1.15万余户,每份通知书要盖3个章,一项补贴就得盖3万多个章,全所5个人一起上,三四天才能填完。为了防止出错,还要相互交叉核对。每项补贴盖下来,都要用坏一个印章,财政所为此每年都得换印章
预算管理“精耕细作”
湖村乡“行政、事业类财政供养人员台账”也贴着每个供养人员的近期照片,这些照片也都是由财政所工作人员上门拍下的。
每年,财政所都要对全乡所有财政供养人员逐一摸底,登记基础信息、享受供养标准金额、资金发放领取情况等,通过这些动态的基础资料来编制年度财政综合预算。
在预算编制上,财政所一方面通过走访了解,测算年度税源;另一方面通过多方核查,掌握经费供给情况,根据各部门年度支出综合预算情况,确定年度支出盘子。
在预算执行上,财政所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定期到各单位了解、掌握干部职工请假不在岗等情况,要求各预算单位发生人员变动时应提供相关资料,及时到财政所办理工资变动手续,并在财政供养人员台账上登记;严格按支出顺序、进度和实际需要拨付各类款项,每月月底编制出《财政预算支出指标明细表》来反映、掌握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确保专款专用。
此外,湖村乡财政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乡镇所有预算单位的财务由财政所集中核算,实行报账管理。财政所规范报账手续,对各预算单位报账支出严格把关,增强了财政的监督作用,规范了乡镇财务收支行为。同时,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上,财政所对乡镇各单位的大额资产一一登记造册,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登记台账》,定期进行核对,防止流失。
力保收入“颗粒归仓”
翻开湖村乡今年6月份的财政收支月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之后,附有七八个表格,其中包括财政收支情况分析表、部门收入明细表、年纳税10万元以上企业收入明细表、非税收入明细表、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票据使用情况表,等等。
熊俊青介绍,湖村乡的党委书记毛祖宾和乡长周国军都说,拿到这个表,对全乡财政情况一目了然。
在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管上,湖村乡财政所单独建立台账,对各个税源进行动态跟踪、逐一落实。
除了做好自身的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管外,财政所还积极组织协调全乡的财政收入,通过经常性的实地调查摸底,对辖区内的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做到逐一建立台账,逐户上门跟踪,全部实行动态管理;坚持每月组织有关部门召开一次收入调度会,每月编写一期收入分析报告,让乡镇领导能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全乡收入情况。同时,财政所还要负责与税务部门联系,协助解决税收征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税收应收尽收。
对14家年纳税10万元以上企业,财政所每月都要复印他们的纳税凭证,汇总起来,与国税、地税和县财政局核对,以便对企业纳税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湖村乡财政所将非税收入纳入了预算,在征管上以票据控税源,乡镇使用的各种财政票据统一由财政所开具,实行“单位收费、银行代理、财政开票”的征管办法,拓展了非税收入增收空间。他们每月对乡镇所属各预算单位使用财政收费票据收取的各项规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进行统计,每月编制非税收入明细表,来源于哪些单位、哪些项目,收取的标准,收取了多少,清清楚楚。
熊俊青说,非税收入每月都能及时足额进入专户,因为如果不能及时入库,相关预算单位的财政票据就会被停掉,就会收不了费。“我们尽力实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能无缝对接。”
小山乡的“大财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江西省大力推行“一个漏斗向下”的财政涉农资金监管机制改革,即以“乡财县代管”为平台,借助网络支撑,将财政涉农资金统一拨付到乡镇财政所。
在这一管理方式下,乡镇财政所的监管作用至关重要。
湖村乡财政所制定了《财政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建立“专项资金指标账”,所有资金统一纳入财政所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报账支出。实行资金拨付与项目管理分离,即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管项目、行业部门管质量。财政所制作了《财政专项资金工作流程表》,坚持做到项目管理、额度控制,并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现场勘察,从项目启动、进行到检查验收,全过程监督资金的落实。具体资金拨付是3∶4∶3的比例,项目单位先开工,预拨30%的启动资金;实施过程中,拨付40%的进度资金;最后,项目主管部门、资金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到实地验收后,再拨付最后的30%。
熊俊青说,去年乡里进入“漏斗”的专项资金有580多万元。实行“一个漏斗向下”的管理模式,既确保了涉农专项资金及时、安全到位,又便于乡镇财政所全程参与跟踪监管,全面掌握每笔资金的流向,做到事前把关、事中审核、事后检查,从而强化了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管,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今年5月的一个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江西省财政厅听取关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汇报时,问熊俊青:实行“一个漏斗向下”后,漏斗以外的钱怎么管?
熊俊青说,也参照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也到实地查看。项目实施地点在哪里,项目基本情况是怎么样的,这一点是基本做到了。
谢旭人部长说,对,就是要这样,就是当个“稻草人”嘛!
是标杆,也是缩影
现实生活中,在田间保护庄稼的稻草人被赋予新的喻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平平凡凡,却又不平凡的人。
从湖村采访回来的一个晚上,记者正在写稿,熊俊青发来短信,说刚接到财政部的通知,让他参加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
湖村是上饶市财政局树立的一个标杆,初衷是借此推动全市乡镇财政工作。上饶县财政局局长乐正林说,县里将乡镇财政所定位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服务员、乡镇财政收入的组织员、乡镇财政支出的管理员、惠农资金发放的监督员”,在2007年提出要求:利用3年时间,全县乡镇财政所的管理水平和模式都要达到湖村的水平。目前,全县22个财政所已有8至9个基本达到,全县财政所的硬件水平有一半达到,软件和管理模式达到60%—70%左右。
湖村也是江西省乡镇财政工作的一个缩影。
省财政厅乡镇财政处处长王鹰说,2005年开始全面免征农业税后,财政厅对乡镇财政所的工作职能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六大职能,其中,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是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职能。
职能转变后,江西省乡镇财政工作从创新机制入手,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创新“一卡通”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机制,创新“一个漏斗向下”财政涉农专项资金监管机制,创新“乡财县代管”等乡级财政预算管理机制。
省里将财政所人员、编制和财务管理统一上划至县,实行县财政局垂直管理。目前,全省大部分县(区)做到了这点。同时,从关心乡镇财政干部的切身利益出发,妥善解决乡镇财政干部的工资、社保待遇等问题。
目前,乡镇财政工作基本实现了由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主的“收入型”,向以管理财政收支、以支为主的“收支并重型”转变;由过去面向农民抓农税的“征管型”,向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服务型”转变。
王鹰说,我们的目标是:在乡镇层面,打造惠农补贴资金的“直通车”,构造涉农专项资金的“防火墙”,走上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我们不敢保证一点问题不出,但是能够保证财政所的干部是财政资金在基层的‘守望者’。”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