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财政:“五力齐发”扛起高质量发展时代担当
202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泰兴市财政局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工作总基调,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圆满收官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力推动财政蛋糕做大做优。坚持依法依规、均衡有序组织财税收入,加强财税联动协作,推进税收协同共治,保持了收入增长的稳健态势。一是收入总量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43亿元,同比增长6%,各月收入均实现正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税收总量位居全省第7、苏中第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全国百强县(市)排名第22位,较上年提升5位。二是收入质态持续向好。2020年,全市实现工商税收(全口径)112亿元,收入增幅超两位数的乡镇、园区共9家。4家园区收入超10亿元,7家乡镇收入超亿元,其余乡镇收入均在7000万元以上。三是收入征管扎实有力。健全综合治税征管机制,充分调动部门和乡镇、园区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堵塞征管漏洞,切实防止税收“跑冒滴漏”。园区和乡镇工商税收增幅分别达9.3%、6.3%。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加快实施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管理改革,非税收入征缴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二、全力推动政策红利落地落实。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类扶持经济发展政策,推动积极财政政策落地见效,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六稳”“六保”的重要作用。一是在政策扶企上注重精准滴灌。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多渠道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做到“应退即退、即征即退”,全年减免各项税费达60亿元。落实疫情期间扶持企业发展政策,全年减免和缓缴社保费8.76亿元,惠及企业7240家;办结房租减免1330万元,惠及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30家;加强财政贴息支持,帮助国家级疫情重点保障企业申请贷款1500万元、获得财政贴息15.02万元,帮助省级名单内企业申请贷款10100万元,助企复工复产、抗疫情渡难关。二是在制度惠企上注重规范高效。省财政厅下达我市中央直达资金指标14.82亿元后,第一时间研究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确定符合资金投向的项目,精准高效下达资金,确保资金惠企利民。截至2020年底,中央直达资金支出进度达91.2%。严格落实中央直达资金管理规定,建立全覆盖、全链条资金监控体系,切实杜绝资金滞拨闲置和低效使用的现象,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三是在环境活企上注重综合施策。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累计拨付各类涉企奖励扶持资金4.1亿元,推动科技型企业培大育强,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发挥政策性信贷支持效应,累计为12家企业发放“苏科贷”5820万元;市级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累计为287家企业转贷649次,提供转贷资金33.07亿元,综合费率下调40%;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引导市管企业抢抓金融政策机遇,累计落实融资需求50.6亿元,大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企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三、全力推动民生幸福加温加码。强化民生政策落实和民生投入保障,坚决兜牢兜实民生底线。一是为就业创业增动力。围绕“更稳定的工作”,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累计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98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5亿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实施“政策找人”“补贴找企业”“资金找项目”模式,累计发放稳岗返还补贴6951万元,惠及企业5187家。推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提行动资金4889万元,支持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就业矛盾、稳定就业局势。二是为教育教学添活力。围绕“人民更满意的教育”,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超15亿元。全面落实各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学生资助、高考奖励、教师奖励性补贴等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残疾学生给予重点倾斜,确保“两个只增不减”要求落到实处;投入3.7亿元,大力支持黄桥新城学校、机关幼儿园分园、育红幼儿园龙河园区、实验幼儿园东阳园区建设以及各类学校改扩建,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水平。三是为惠民利民聚合力。围绕“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拨付4.8亿元,稳步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180元/人·月,实现“十一连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600元/人·年,惠及70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710元/人·月,人均实际补差水平提高至577元/人·月。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发放价格和临时补贴4774万元,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疫情和物价上涨影响。围绕“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履行医疗卫生财政投入责任,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达10亿元,重点支持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和消防系统升级改造;投入疫情防控经费1.23亿元、安排抗疫特别国债2.07亿元,支持提升全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者不因费用影响就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
四、全力推动三大攻坚战见行见效。把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大攻坚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助推三大攻坚战取得实效。一是突出兜底保障,推进脱贫攻坚。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资金7200万元支持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截至2020年底,全市24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省定18万元标准、可支配收入均超市定35万元标准,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确保脱贫攻坚成色足、成果硬。二是突出绿色理念,支持污染防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放大市级生态环保公益基金效应,整合统筹各类资金3.4亿元,支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建设美丽泰兴提供坚实资金保障。投入6886万元支持活水工程建设,推动减坝废坝30座、拆坝改涵建桥378座、整治河道232条135.4公里,85%以上农村河道实现畅流活水,农村人居环境颜值和品质不断提升。三是突出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风险。严格落实预算管理要求,优化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响应、分类施策的风险应急预案,刚性执行化债方案,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抢抓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速增量”的政策机遇,上争新增债券资金15.03亿元,支持学校、医院、老城区改造等民生项目建设,有力保障城市建设资金需求,节约资金成本。
五、全力推动改革创新提速提标。深入推进财政领域各项改革创新,以改革思维谋发展,以创新理念破难题,全面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迈出坚实步伐。一是探索预算绩效管理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出台《泰兴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创新出台《2020年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2020年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考核细则》等制度规范,形成“1+N”绩效管理新模式。探索构建具有泰兴特色的“三保”绩效管理新体系,推进乡镇(园区)综合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大绩效”管理基础不断巩固。创新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实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落实绩效评价结果与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核减2021年支出预算3759.42万元,推动绩效评价“真问效、真问责”。二是积蓄财政管理改革新动能。深化财政监督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并运行财政集中监管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助力财政监督更加积极有为,形成了预警高效、反馈迅速、纠偏及时、控制有力的财政“大监督”新模式。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级财政在全省率先实现“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资金类型、业务流程”电子化全覆盖;滨江镇在全省率先推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模式,乡镇资金支付流程不断优化升级、资金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深化PPP项目管理改革,从“抓落地”向“抓跟踪管理”深入转变,深化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加强财政监督和绩效管理统筹衔接,进一步完善政府和服务使用者共同参与,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和结果反馈运用管理“四位一体”的PPP绩效评价体系,推动PPP项目高质量发展。全市累计推出8个入库项目,总投资146.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28.3亿元,落地率100%。三是激发国资国企改革新活力。引导市管企业集聚优质资源做实资产、做强主业、做优管理,全年新增AA+企业两家,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形成“国资监管部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的国资监管新体系。加强国企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以产权管理、财务监督、薪酬管理、业绩考核、监事会监督等为重点的国企监管新模式。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