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财政局:实干笃行擂响攻坚声声战鼓
倾心为民托举百姓稳稳幸福
2020年对于泰兴而言是大考之年,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大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大考。泰兴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和疫情影响应对工作,统筹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纵深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在大考中向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财政答卷。
一、坚持务实落实,聚智破题用好增收节支“运算法”
破题新常态下收入增长放缓与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着力用好增收节支“四则运算”,促进收入质量和支出效能稳步提升。挖潜增收聚力聚焦做好“加法”。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疫情态势,加强财税联动协作,定期召开财税工作例会、财税联席会,排查税源、协调矛盾,动态掌握税收入库情况,及时分析税收增减因素,落实有力措施,切实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健全完善“收费有依据,收入进专户,支出按预算”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规范非税收入减、免、缓审批,积极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全面提升非税收入征缴工作水平。整合社会化办税力量,打造“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纳税服务品牌,建立“全要素”网格和“全员式”网格队伍,打通纳税服务“最后一公里”。1—8月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8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和税收总量在全省均位列第7、在苏中均位列第1。降本减负精准精细做好“减法”。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坚持“应退尽退、即征即退”,1—8月累计落实各类优惠政策45.49亿元,减免税收4.38亿元,切实用财政收入“减法”换取企业活力“加法”。严格落实疫情期间中央和省市房租减免政策,累计办结房租减免金额1330万元,惠及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30家。顶格执行疫情期间社保费“免、减、缓”政策,1—8月累计减免和缓缴社保费5.85亿元,惠及企业6330家,有效增强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助企抗疫情渡难关。政策红利落实落地做好“乘法”。充分发挥中央直达资金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作用,确保政策“一竿子插到底”、资金惠企利民,省财政厅共下达中央直达资金指标14.81亿元,支出进度达75.7%。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累计拨付创新发展先导区专项资金5866万元,惠及企业435家,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积极推进“苏科贷”和“科技贷”等信贷支持业务,1—8月累计为5家企业发放“苏科贷”4100万元。市级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累计为226家企业转贷436次,提供转贷资金22.37亿元,综合费率下调40%,减少企业融资成本1368万元。加强财政贴息支持,帮助国家级疫情重点保障企业申请贷款1500万元,获得贴息15.02万元,帮助省级名单内10家企业申请贷款10100万元,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节用裕民从严从紧做好“除法”。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非刚性、非急需支出,市直单位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预算下降比例分别达26.03%和35.6%。坚持“三保”在预算安排中的优先顺序,在按照国家和省市标准足额保障的基础上,根据预测提标情况预留提标专项预算,确保全年无缺口。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制度,严控年度中新增支出预算,确保非必须、无资金来源的项目不支出,实现财政资金从源头上“节流”。积极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累计清理收回资金1.8亿元,统筹用于疫情防控、基本民生等新增支出事项。
二、坚持敢为善为,聚合力量打好三大攻坚“组合拳”
全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在统筹财力、保障重点、强化监管、守住底线上持续发力。筑资金“屏障”守牢风险底线。抢抓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速增量”的政策机遇,加强资金和项目对接,切实避免“资金等项目”的现象,确保债券资金第一时间投入使用、产生效益,累计上争新增债券资金15.03亿元。严格预算管理要求,优化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响应、分类施策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切实杜绝“数字”化债、虚假化债,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引资金“活水”扮靓城市美颜。聚焦向环境污染宣战九大攻坚行动,进一步充实生态公益基金盘子,大力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工程,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农村活水工程建设,大力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加快构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乡村水环境,促进“生态河道”长管、“活水工程”常清,相关工作经验在“学习强国”、《中国水利报》等媒体报刊专题报道。聚资金“合力”护航脱贫攻坚。完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突出对特困群体的托底保障,支持以产业扶贫带动经济薄弱村增收致富,确保特定对象不受疫情等影响而因困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保全市范围内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全市24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8万元以上,可支配收入均达35万元以上,所有建档立卡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已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落实政采扶贫政策,在国家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注册上线预算单位121家,开通采购人管理账号91个,优先采购国家级贫困县和扶贫专区农副产品,政采定向支持扶贫取得预期效果。
三、坚持亲民惠民,聚情关切筑好百姓民生“幸福路”
坚持“公共财政就是民生财政”的发展思想,盯紧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把财力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惠字优先让就业创业尝“甜头”。围绕“更稳定的工作”,紧盯就业这一民生最大工程,累计发放稳岗返还补贴6658万元,惠及企业5174家。计提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资金4889万元,全力支持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稳定就业局势。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创业服务由“广覆盖”向“高质量”转型。责字为重让教育教学有“奔头”。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累计投入2.39亿元,全面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各教育阶段学生资助、高考奖励、教师奖励性补贴等政策。投入2.65亿元,大力支持北片区和黄桥新城学校建设;投入1.76亿元,支持学校改扩建和维修改造等,不断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水平,确保 “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落到实处。实字托底让民生民情系“心头”。围绕“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和“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至每人每月165元,惠及22.3万人,实现“九连调”。落实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增发高龄人员养老待遇补贴,惠及16.8万人。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累计发放价格补贴和临时补贴4200万元。投入4.07亿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80元。投入8.86亿元,支持人民医院医疗大楼和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投入4180万元,支持卫生医疗机构设备购置和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坚持求新创新,聚力赋能谱好管理改革“协奏曲”
围绕加快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财政管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财政领域各项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财政现代化管理水平。以改革“引擎”蓄发展动能。结合“放管服”改革和专项资金清单编制公开等要求,修订完善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顶层设计,厘清管理职责和考核督查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用。深化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加强绩效考核和付费监管,加快构建政府、服务使用者共同参与,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和结果反馈运用管理“四位一体”的动态闭环体系,营造健康可持续的PPP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建成运行财政集中监管平台,着力打造预警高效、反馈迅速、纠偏及时、控制有力的财政资金“大监督”体系。以绩效“利刃”破资金固局。深入推进零基预算,实现对财政支出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认真贯彻中央实施意见和省四年行动计划,将政策和部门整体收支预算全面纳入绩效管理,加快打造具有泰兴特色的“三保”绩效管理模式,加快构建乡镇(园区)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机制,真正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以融合“良方”塑国企硬核。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指导新组建的中鑫集团和城投集团规范运营,助推企业实体化、市场化运行成功转型,成功获得AA+信用评级,提升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各环节,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政府采购预算的有机融合,打造闭环式管理链,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党建强企”“人才强企”战略,推进国企党建和人才开发有机融合,加快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和坚强人才保障。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