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关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及建议
盐城是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在市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受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市场体系滞后、农产品流通不畅已成为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农户增收的一大难题。当前,全国范围内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的三农发展思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这个先进、便捷的技术搭建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农产品和特色商品的交易,以低成本、高效率、无地域界限等优势,给农产品流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正成为我市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盐城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提高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建成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包括网站、网店)3159个;创建7家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华东地区首家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落户我市;苏宁云商与我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盐城特色馆。2015年1-8月份,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27.6%。
(一)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初具规模。一是建设电商产业综合性服务平台。全市共建成盐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盐城电商快递产业园等4家,其中盐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盐城电商快递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电子商务园区。东台颐高国际电商产业园、建湖县电商产业园区等已进入立项或建设阶段。二是组织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百网千店”工程。建成了《乡旮旯网》、《丰龙网》、《盐城送菜网》、《响水土特产网》、《盐城名特优农产品展销网》等农产品特色网站;全面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在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中邮快购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有力地促进了盐城地方农产品的网上推介和销售。三是在全国率先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目前,创建完成国家级试点县1个,省级试点县3个。联合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建成村级电商平台“益农信息社”215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总数25%以上。2015年1月,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华东第一村落户大丰,目前服务站点总数达到42家。
(二)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和农产品市场发达。通过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品种占全市所有农产品品种比例达到36%,主要以大米、五谷杂粮、醉螺、醉蟹、菊花、何首乌、阜宁大糕等加工产品和土特产品为主。随着物流产业特别是冷链物流产业的加速发展,蔬菜、鸡蛋、畜禽肉品、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快速上升。《盐城送菜网》是我市最大的生鲜网上超市和同城配送网站,实现“点对点”的直销方式。目前,发展势头良好,每日销售达5万元以上。大纵湖大闸蟹行业协会2014年6月份成立就借力电商平台,在天猫等多个网购平台开设网店,通过网销的“大纵湖大闸蟹”达到500多万元。秸秆工艺品、家禽羽毛工艺品等农产品衍生工艺品也通过网络行销世界各地。江苏桃园家饰有限公司从2005年开始,建立中英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从事专业网络营销人员达30多名,秸秆工艺品年销售额8500多万元,年创外汇900多万美元。
(三)农村电子商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集聚发展、抱团发展的态势,涌现了一批“淘宝镇”和“淘宝村”。全市已建成1个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建湖县。建成东台市新街镇新街村、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盐都区大纵湖镇鱼范村等7家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总数居江苏省第二。东台市新街镇新街村在淘宝等网站注册各类网店400多家,从业人员1500多人,网上年销售额近3亿元。江苏省远程教育学用致富标兵廖正军,从4000元起步,创办“天和生态农业网”和“乡旮旯网”,网下养火鸡,网上卖火鸡,年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全村476户村民有300多户利用网络销售当地的山羊、野鸭、茨菇、荷藕等农产品,通过网络这个“快车道”推向全国。“丰龙网”电子商务中心位于大丰市三龙镇,是由回乡创业大学生牵头组织,集聚本地80多名青年共同创办的B&C2C电商平台,集货源组织、物流配载、金融支持、业务培训、网络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现有宝龙小龙虾、福到乐虾酱、草庙川糜海产品、东台时堰咸鸭蛋等网销产品。平台运行四个多月来,订单稳步上升。
(四)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力度较大。盐城市及大丰、东台、建湖、盐都、射阳等县(市、区)政府均出台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财政每年安排300-1000万元设立电子商务专项发展基金,对电商企业在平台建设、品牌创建、税费优惠、工商登记、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建湖县对新办综合性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且营销规模达1000万元以上的,按设备投入的30%给予一次性奖励。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建成了天和生态农业网、乡旮旯网、弘宇生态园、九龙花卉苗木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上卖肉鸽,网上销火鸡,网上推介有机大米,已成为建湖县销售农产品的一种重要方式,年全县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接近3亿元。大丰市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招引知名电商平台,共同打造网络销售服务平台。2015年1月6日,华东地区首家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落户大丰电商产业园。已设立52个农村淘宝服务点,预计全年将建成80-100个服务点。射阳县政府和一亩田电商集团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从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大宗农产品网上销售、联耕联种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全力助推射阳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加速发展。
(五)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服务健全。全市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已达100%,实现“乡乡有网点”。同时,结合快递末端投递水平提升和村邮站建设,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继续深化快递下乡工作,在“乡乡有网点”的基础上,尽快推动实现“村村通快递”,更好地服务农村用户。市、县农业部门都把电子商务技能培训作为宣传推广应用电子商务的有效途径。按照省农委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计划”,2015年共举办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36场次,培训人员2522人。积极宣传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典型经验,在《盐阜大众报》、盐城电视台等盐城主流媒体开展各类宣传20多次,全力营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精心组织电商平台与生产经营主体对接,大丰市组织大地丰收创意公司与生产经营主体对接,依托大地丰收创意农业平台,推动生产经营主体在产品包装、品牌创建、质量标准方面提档升级。市农委为切实做好电商平台配套服务工作,在第十七届省农洽会期间举办以“互联网+农产品”为主题的电子商务论坛和特色农产品产销专场对接活动,筛选、推介、组织地方特色农产品进驻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扩大盐城农产品网络销售份额。
二、影响盐城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氛围。农村电子商务还没有引起各镇(街道、区)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还没有被广大干群所认识,因而没有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兴趣和向往;部分干群仅把农村电子商务简单理解为网上购物,对于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助推农村经济腾飞、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
(二)农村电商人才缺乏。目前农村既缺少真正领军型的电商人才,又缺少懂技术、精业务的专业人才,尤其缺少网站运营等专业人才。农民老龄化兼业化、农村服务业落后、农业主体引进人才难等造成农村电商人才缺乏,加上宣传、培训力度不强,农民上网操作水平低。
(三)农村物流体系基础薄弱。农村电子商务网站规模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供给能力不足,不适应农产品季节性、易腐性、品种多、品质差异大的特点。广大农村地区还未形成完备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融资服务、摄影服务、网店设计制作、餐饮服务、技术培训、网络通信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
(四)经营模式不适应电商规则。大部分农村电商仍然处在低水平的模仿阶段,品牌自创意识淡薄。农产品非标准化,品质管控难度大,生鲜商品品牌化程度普遍偏低,农产品深度研发加工企业少,产品包装不精致,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源”不充足。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生活模式,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性不高。
(五)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要求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产品编码化,具有一定的品牌,为交易各方提供便利。目前,我市大部分农业生产主体仍采用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口感、颜色、形状、大小等都不同,很难有具体的标准来管控,容易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产生疑虑甚至纠纷。同时,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网络消费人群的认知度低。
三、加快盐城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
2016年是电商发展的关键一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要借好此次政策契机。因此,根据盐城实际,提出加快我市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电商示范工作。把农村电商示范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重点,建成一批农村电商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镇和示范村;加快农村电商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十大农业项目、百个特色村居、千个产业链项目、万名电商从业人员的“十百千万工程”;加快与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等大型电商企业合作,年内发展多个益民服务站和农村淘宝。加快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网络平台销售功能,扩大电商交易规模;推进县供销社传统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创建为农服务的网上供销系统,真正解决农民买卖农资难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加快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和改造,加快全县范围内实现4G全覆盖,加快光纤网络向村(居)延伸,加大多元投入力度,推进该县农村电子商务快发展、大发展。
(二)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结合“515”人才工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设电商专业,鼓励发展专业培训机构。加大对培养基层干部和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大力度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站,完善村级信息服务站软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开展农业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服务。要把电子商务列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内容,创办农村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业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转业转岗农民开展电商创业。
(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县级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在产业区设立分拣中心,招引物流企业入驻,优化重组传统的物流体系。要培育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建设生鲜食品配送中心,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物流仓储设施。借助供销社改革、邮政改革的契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县乡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的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供物流、配送、网上购物和销售等“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四)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协调机构,开展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设立财政转型资金,支持建设农村电商示范基地、配送冷链、特色产业园等;重点推进电商进合作社、家庭农场行动计划;降低农村电信资费,补助网络营销技能培训,加强农村电商典型技能培训;合理布局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区域,建立行业管理和服务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强化诚信监管,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五)进一步提高电商农产品质量监管。要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等法规、文件规定,加快农产品质量(含包装)标准制修订进程,建设覆盖面广的农产品检测中心,为农产品电子交易提供有力的质量安全保证。切实将电商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日常监管范围,落实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并与市场准入制度互为条件、互认对接,提高电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引导互联网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面,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探索与电商企业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二维码技术为重点,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打造“政府+企业+电商+交易平台”多方负责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在电子交易全过程中实行实名认证、全程抽检和备案、源头可追溯、联网联保、品质担保金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