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日前,淮安市淮安区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级检查验收。近年来,该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紧紧围绕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目标,着力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计划,加快实现硬件建设现代化、优质资源均衡化、队伍建设精英化、教育成果精品化,打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高地。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切实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该区本着“重保障、重投入、重建设”的原则,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在区财政预算中单列,近三年保持“三个增长”。财政投入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偏远学校倾斜,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义务教育比例达到省级规定要求。建立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坚决制止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债务。
科学优化学校布局,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为策应新城区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区义务教育资源需求,依据《淮安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对城区学校进行了拆并新建,对农村进一步调优乡镇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完小和教学点布局。对10余所规模较大的新建学校,聘请甲级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均建有风雨操场、剧场、餐厅和塑胶化运动场地。截止到2013年底,该区已实施校安工程项目104个,总建设面积86.6万平方米,投入资金共计13.63亿元;按照《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加大投入,对全区各中小学教学设备进行提档升级,添置了4万套课桌凳、1000万元图书及管理系统,配备了6000万元多媒体教学系统。其中,乡镇两中心和区直中小学配备了集电脑、投影、数码展台、环保书写板等功能的“四位一体”多媒体教学设备;所有村完小和教学点均配备了电子白板以及微光量子环保书写板,全部告别了“粉笔黑板”。还投入4000多万元建成了淮安区教育城域网,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实现资源库共享。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均等受教育机会。该区全面落实同城待遇,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政府财政保障体系,随迁子女就读公办中小学与学区内孩子实行同城待遇,一律免试就近入学。三年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100%;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学习需求,学校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开通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全力保障三类残疾儿童的入学与教育,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教育整体规划,基本形成以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为主,各普通中小学教学班为辅的残疾儿童就读网络,全面实施免费教育。2013年,该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
牢牢把握师资关键,不遗余力提升队伍素质。该区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通过公开选拔方式建立校长后备干部人才库,同时通过集中培训、挂职锻炼和脱产进修等方式,促进后备干部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二是坚持教师“凡进必考”原则,每年定学科公开招聘、择优录取一批新教师,并主要向农村偏远地区或薄弱学校倾斜;三是建立并有效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年度交流量大10%,每年至少组织10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偏远中小学支教;四是实行农村教师优先发展机制,在学历进修、接受培训、评优晋级等方面尽可能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五是足额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区财政在年度财政预算中,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并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