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财政大投入助推“教育名城”崛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从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到现在的鼠标代替粉笔、多媒体屏幕代替黑板的现代教育技术革命,地处苏北的涟水县,近年来经历了教育事业的大跨越,而这些今非昔比的巨变,与财政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近年来,涟水县财政部门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教育立县”战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放大“教育名城”的品牌效应,形成了“高普职成幼”五教联动的办学格局,每年为国家输送本科生近3000名,高考四项指标连续八年雄居全市榜首。
落实助学政策,让贫寒学子圆了学业梦。
全县12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到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财政安排1763万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埋单”。投入236万元,为全县3532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让每个贫寒学子共沐公共财政阳光。建立济贫困助学经费保障机制,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2009年涟水县对考取普通高中的2100名特困家庭子女提供每年1000元的政府助学金,向4400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每人每年发放助学金1500元,帮助758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职工队伍。
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落实城乡教师住房公积金待遇,从2009年7月份起将这一惠及全县1.3万名教职工的民心工程执行到位,改善了城乡教师住房消费能力。为了确保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平稳实施,涟水县财政部门经过多方调研,博采众长,通过召开中小学校长、财务人员座谈会等方式摸清实情,结合县情制定了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方案。认真研究省补助政策,争取省财政专项补助6400万元,补助额居全省各县区前列,县财政筹措资金2000万元,2009年9月率先执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发放进度列全省前茅。同时,还会同教育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考评细则,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绩效考评的每个环节,实行“评聘分开”,对实绩突出的教学岗位予以倾斜,适当拉开津补贴差距,有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学校公用经费标准连续提高,为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涟水县先后累计投入10亿余元,极大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建扩建校舍50余万平米,配备电脑1万台,多媒体教学设备120套,图书70余万册,体育器材9000套。目前全县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已顺利完成,寄宿制学校惠及城乡群众,33个乡镇都有了1所以上省级合格中心幼儿园。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