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多引擎助推文化产业迈向“丰收田”
近年来,江苏省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通过加强文化产业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力度,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引擎。
多方投入盘活文化资源
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风暴,让很多企业惨淡过冬。南京新与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却很幸运,12月,他们拿到了政府提供的100万元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顺利渡过了难关。
现在,南京新与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青年网络虚拟社区www.yoho.cn项目运营才一年,广告收入已达400多万元,注册用户和流量也已成规模。“这笔钱不仅救了急,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渡过难关的信心。”公司总裁梁超告诉记者。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投资参股、有偿使用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进一步加大投入,总额已达到2亿元。
2006年,江苏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明确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享税收优惠。”“对政府鼓励新办的报业、出版、发行、广电、电影、放映、演艺等文化企业,给予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的照顾。”“文化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
近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又决定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初始规模20亿元,计划对重大文化项目、重点文化企业发展给予扶持,以促进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在省级财政大力引领之下,江苏各地区和部门也纷纷启动相应的配套措施。
据了解,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将投8000万元资金,致力于包括获得引导资金的苏州软件园动漫技术服务平台、苏州动漫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在内的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苏州市外经贸局为鼓励青春版《牡丹亭》的海内外推广演出,将给予文化产业出口服务产品配套奖励100万元。
“看到政府频频出台扶持政策,更坚定了我们投身于文化产业的决心。”采访中,多家文化企业这样表示。
集聚效应孵化新兴业态
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起步期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这个环境除了基础设施和政策优惠,还需要打造配套齐全的产业链条、集聚的生产要素,以及数字化、市场化的交易平台。
江苏各地纷纷兴建的文化创意园区正在实践这一思路。
常州是江苏动漫产业园的先行者,早在2004年就已被国家广电总局命名为全国动漫基地。在这个超过8万平方米的园区内,现已集聚了包括卡龙、宏图、小樱桃、仁永影视、国鸟、中华恐龙园等知名动画企业在内的130多家境内外动漫企业。而随着动漫主业的做强,市场开发、科技运用、图书出版、媒体推广、产权交易、演出策划、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企业也纷纷入驻。
“按照国际惯例,动漫产业70%的利润是由周边产品开发和商业服务实现的。因此,我们通过基础设施、优惠待遇吸引企业和人才的同时,还注重建设各类开放式平台,既满足上中游产业对制作加工、交易展示、媒体传播等需要,又促进下游产业的生产和经营。通过衍生产业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原创动漫的创作,使之形成良性向上的循环。” 基地负责人对记者说。
南京数码动漫创业园在建立之初,就定位于打造“中小动漫企业的孵化器”,向有好创意,但缺少技术条件的中小动漫企业提供技术平台建设和创业服务。为此,创业园配备了电信百兆专线、五折幕动漫体验室、多功能培训教室等硬件,以及一整套多媒体公共技术平台。
原力动画总裁助理周颉告诉记者:“大型3D动画的特效制作都要用到‘渲染农场’系统,创业园花80万元配置了一套这样的系统,为我们节约不少成本。”
截至去年底,江苏省原创动漫作品已达49部、22192分钟,产量位居全国第二。
江苏已经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家,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8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5家。
这些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对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集聚和带动作用,成为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业态的“孵化器”。
灵活用人机制提供不竭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创意’,在于‘人才’。因此,江苏积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着力建立一支有文化、懂经济、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化厅长章剑华说。
凤凰出版集团在内容生产环节——出版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人事改革。通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选拔优秀人才;建立以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多元分配制度,拉开收入差距形成适当的竞争氛围;逐步取消原事业单位职工终身制,实行全员劳动聘用合同制等多种措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铺平道路,进而激发了内容创新的活力。
目前,集团重点出版项目《凤凰文库》七个系列的项目负责人都是集团机制创新后脱颖而出的人才,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2008年9月首批出版的124种图书,一个多月来销售3000余套,近370000册。预计在3到5年内将达到600种的出版规模。
越来越多的文化单位不再死守老传统,而是采用灵活的人才机制。
江苏省演艺集团树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在打造青春版《桃花扇》时,从导演田沁鑫、制作人李东、服装设计莫小敏,到舞美设计肖丽河等,集合了国内业内一批精英。
“和其他产业要走出去‘融智’一样,文化创意产业更需要依靠优秀人才出精品,出力作,出生产力。”演艺集团董事长顾欣说。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用于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其中就包括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引进计划。所有引进人才,一次性获资助100万元。从2008年起,已增加至2亿元。
目前,省属龙头文化企业各领风骚,各地市各具特色你追我赶,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亮点不断,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正呈现出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三年保持近30%的增幅,高于GDP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增长速度,去年达到800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6%。
一路加速上扬的增长曲线表明,江苏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引擎正在发力。(新华社)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