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江苏财政新闻联播

“小财政”解决“大民生”
——扬中市财政局支持“民生”工作纪实

  “上学免去了学杂费,找工作创业政府部分提供贷款机会,看病进社区卫生服务站,住房扩大了住房公积金受益面……”点滴民生总关情,用“阳光”财政打造现代化的“民生圈”,让扬中市每一个市民都能最大限度的享受到教育、卫生、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这些已经是呈现在眼前的景象了。近几年来,随着扬中市财政蛋糕的越做越大,财政部门的“钱袋子”越来越多的向民生敞开,据了解,08年扬中市财政局仅对民生就投入高达7290万元,比上年增长31%,从而让岛城扬中的每一个人都真正沐浴在阳光财政所带来的温暖下,真正成为了解决民苦、体恤民情、改善民生的减震器和降压伐。

  【致力】

  —拓宽就业援助渠道,完善就业保障网

  今年以来,扬中市财政以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和就业安民为出发点,落实好各项财政优惠政策,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稳定性。创新观念,建立了长效再就业援助机制。建立了引导+援助机制。通过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引导,积极出台面向再就业的小额信贷支持、费用减免、兑现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使下岗人员再就业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建全补贴+保障的就业援助机制。在全面兑现相关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施行了再就业岗位补贴办法。同时不断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进一步加大了再就业扶持力度,并积极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健全卫生医疗救助体系,形成医疗保障圈

  为不断扩大医疗保障受益面,自20081月起,扬中市财政加大了对医疗救助的投入,扬中市财政健全了医疗救助体系,提高了医疗救助预算额度,由人均3元,提到高6元。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60元,并将救助对象扩展为城市“三无人员”、城乡低保人员、特困职工、农村五保户、在乡精简老职工、重特大病人和重点优抚对象,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和因病返贫的问题。财政按城市人均10元、农村人均8元的标准,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基金。积极落实计划免疫、血防等专项经费。对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建设,也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医疗机构环境。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构建社会保障链

  根据扬中市委、市政府民生保障要求,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该市财政部门会同民政等部门,重点狠抓了三个环节,一是不断扩大保障范围,在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城乡低保、临时救济的基础上,新增了重度残疾人保障、老年人尊老金、困难家庭廉租房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补贴项目,弱势群体受保障对象逐步扩大,种类逐步增加,覆盖面更为全面。二是稳步提高保障标准,随着物价上涨和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两次提高保障标准,并适时发放临时性物价补贴,确保弱势群体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三是严格受益对象审核,全年共核销城镇低保户4798人,农村低保户290952人,节约资金33.6万元,维护保障工作公平公正,改进了政府形象。

  —推动文教事业发展,打造城乡文明岛

     2008年扬中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达1.8亿元,比上年增加3200万元,增幅达22.35%。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经费30万元,今年还新增安排了义务教育化债资金1400万元,分别新设职校和高中学生助学金,按省定标准分别安排助学金360万元和55万元;加大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完善各类文体设施,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08年各镇区全面建成健身中心,加大支持推进“农家书香”和“家庭小书房”工程建设。

  【成果】

  —民富,就业机制更完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机制的完善所带来的好处家住三茅镇三桥村的王长福一家深有感触,原本夫妻俩都在企业做事,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但自从家里的顶梁柱王长福下岗后,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艰难,今年王长福参加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学会了一门手艺,如今夫妻两收入每月可达4000元,“是政府帮助我渡过了难关”,王长福感慨的说。

  然而受益的又何止王长福一人,今年来扬中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再就业扶持力度,安排再就业资金258万元,并积极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专项安排2万元资金,先后在西来桥、油坊镇举办两期三个全免费培训班,对100多名农村贫困人员开展柳编、焊工技能培训,从而为保障民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提供创业机会”,深知这个道理的财政人,吹响了实行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联动机制的号角,放宽贷款额度,贷款额度由3万元提高到6万元,最高可放宽到10万元,同时每年扶持350人以上创业,对高校毕业生、下岗工人等免费提供再就业机会,截止目前,扬中市基本已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民稳,保障体系更成熟。

  一张覆盖全社会的保障网,越织越密,百姓生活更安心。

  “现在,我每个月光在家就可以拿50元钱的尊老金,这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提起扬中财政部门发放的尊老金,家住三茅镇兴隆村的李百盛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李百盛的感言之声代表了数千百姓的心声,据了解,扬中市财政部门为保障民生,强化财政投入,吸收社会力量,改造扩建市老年福利院,对城乡享受低保、年满70周岁的老人,按低保标准的130%发放低保金。支持设立政府“尊老金”,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每人每月200元的长寿补贴;9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享受每人每月50元的长寿补贴。

  此外,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30/月和220/月;加大了对残疾人的生活救助,对全市低保对象以外的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一律参照低保标准全额给予生活救助,同时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由财政全额补助参保费用。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 5.5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8.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3.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市共实现各项社保基金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基金支出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累计结余各类保障基金6.38亿元,比上年净增1.2亿元,有效提高了社会保障能力。

  —民安,医疗体制更健全。

  一张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医疗网络,正逐步完善,百姓生活更健康。

  “平时有点小病小痛,可上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看,每年交点钱,看病可以报销。”病有所医、医有所报,曾经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而如今,这种待遇可以让全市95%以上的人员享受到。

  2008年,扬中财政部门扩大了参保面,强化保费征缴。据悉,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18.16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5.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同时加大了医疗卫生、计生投入,按照农村人均8元,城市人均10元的标准,足额安排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贴人民医院病房大楼150万元,省中医先进市创建100万元。卫生事业总投入达2114万元,比上年增长16.5%

  —民乐,文教事业更繁荣。

  “百年之计 教育为本”,教育的硬件指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今,步入扬中市一中不难发现切切实实的变化,社区阅览室、活动室、科普画廊、体育路径、电脑房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据了解,扬中市财政部门今年共投入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117万元用于改善环境,而学校环境的改善仅仅只是扬中市财政支持文教事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今年以来,按照教育“三增长,一提高”的总体要求,安排教育经费,地方课程免教科书26万元,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875万元(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校舍维修改造资金96万元, 扬中市新增“农家书香”20家,中小学生“家庭小书房”覆盖率力争达到90%

  此外,为丰富人们得物质文化水平,在确保预算内安排的3000万元城建资金序时足额到位的同时,千方百计调度资金确保泰州大桥、238省道改线、区域供水、城北公园、专家楼、新行政中心片区、园林城市创建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全年调度资金达到1.85亿元。

  【展望】

  2008年,围绕为民、利民、便民的原则,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扬中市财政支出的重点,更倾向于民生:安排再就业资金258万元;财政预算内4类教育经费支出达1026万元;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民生类项目投入总额达6000万元,比上年新增2000万元。

  扬中市财政保障民生的努力,使吃饭性财政正在悄然改变,民生财政阳光开始普照百姓。当谈到对09年民生规划时,扬中市财政局局长周鹤军告诉我们民生财政,支出了一份爱民、为民之情。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扬中市财政部门致力于支持经济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理财理念不会改变,将长期坚持,09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于教育、医疗、社保等各类民生方面的投入,确保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多的福祉”。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9年0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