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江苏财政新闻联播

财政杠杆撬动“三农”跨越发展

——扬中市财政局支持“三农”工作纪实(图片)

  近年来,扬中市财政局农业财政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予的更多,取的更少,放的更活”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优化农业支出结构,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在扶持扬中农业发展,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环境“宜”农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要想富,先修路”,过去全市农村道路多数是简易砂石路,农桥多数破烂不堪,老百姓生动的形容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市财政部门以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局面为突破口,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一是大力支持农村道路交通建设。自2004年起,该市财政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求,每年安排250万元,对村级公路建设按每公里5万元予以补助,至2006年底建成178公里。2007年,该市实施农村道路68条,铺设水泥路面近78.8公里,总投资2800万元,市财政按每公里8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预计2008年底可完成全部约200公里农村道路建设。为使农村居民出门可以走上水泥路,扬中市财政二轮农村公路补助2500万元左右,使村组级公路基本完成。项目按照统一勘探、统一设计、统一监理、统一招投标、统一标志标牌等7个统一的要求进行操作。

  与农村道路连为一体的农村小型桥梁建设也得到了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2003年,市财政对全市农桥进行了全面勘查,建立了项目库,并每年安排资金投入农桥项目建设。2008年,省财政厅直接批示农村桥梁项目39座,总投资近600万元,上级下达财政资金334万元。农村道路、桥梁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出行状况,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老百姓普遍反映:现在的路好走了,农机下田方便了,扬中的农村确实越来越像“新”农村了。

  二是积极支持农村卫生环境改善。设立农村公共卫生专项经费144万元,农村改厕专项经费90万元。对各行政村(社区)农村垃圾处置经费实行以奖代补,平均每村每年给予1万元的补贴。

  三是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在水利建设投入上,今年扬中市财政已投入资金1100万元,其中用于重点防洪建设的资金达600万元。加快改造更新了排涝泵站、涵闸,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由于扬中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能够用于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在以上项目实施过程中,财政部门多次遭遇资金瓶颈,为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及早为民造福,财政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通过“预算内挤压一块、向社会募集一块”等工作举措,较好地解决了资金难题。

  政策“稳”农,涉农补贴范围不断拓展

  近年来,农民的负担越来越轻了,以前种田要交税,现在种田能享受各种财政补贴,而且补贴的范围每年都在不断增加,补贴金额也不断提高。市财政局为了让全市农民都能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好处,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落脚点,确保了各项政策性支农补贴落实到位。

  一是确保涉农补贴落到实处。在原有粮食直补、综合补贴等补贴基础上,新增能繁母猪补贴、油菜良种补贴,涉农直接补贴数量增加、资金增加、涉及面扩大。2008年,为增强数据准确性,财政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对补贴面积进行重新核定,着重对抛荒田、从事非农建设用地以及复垦土地进行核查,确保补贴面积真实可靠,并按新的补贴标准分户重新计算补贴金额。为提高补贴发放透明度,让种粮农民都能了解直补的全过程,组织对补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张榜公布,并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力度,让该项政策真正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明确补贴工作的严肃性,财政部门将此项工作与单位内部考核具体挂钩,对挪用占用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各镇(区)发放工作进行督查。坚持“一折通”发放,扩大发放范围,坚持监督检查不放松,全力构建起涉农补助资金发放长效机制。2008年,共补贴面积11.65万亩,发放直补资金1036.5万元、良种补贴资金174.66万元,全市63800多户农民受益,

  二是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为增强农民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该市财政部门与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市财政共补贴万元。农民在享受政府补贴的同时,积极自愿交付自身承担的部分保费,全市86个行政村,6万多户农民,推动水稻、小麦、能繁母猪农业保险工作在扬中的全面完成。

  三是逐渐取消涉农收费项目。全额减免农业税,取消农村劳动力积累工和义务工,免收农民生产生活用水水资源费。

 

  项目“富”农 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有了经济基础,农民才能富起来。市财政部门坚持农业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带动农民增收。

  以争取农业项目引导农业发展。通过农业科技示范、财政贴息等形式的财政支农项目,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绿色农业产业、新兴农业、高科技农业企业以及江鱼、江蟹等江鲜养殖的财政补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今年以来,市财政局积极搜集项目信息,筛选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项目,做好材料准备工作,截止目前已上报农业项目30个,争引资金1610多万元。

  以财政奖励鼓励农业做优。实行农业奖励政策,2008年安排政策性奖励资金221.67万元,兑现按照市委〔200629号文件中的各项农业奖励规定,共对全市183个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奖励。

  以农民创业担保贷款解决农业融资问题。农民创业担保基金贷款既是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烦”问题的有效途径,又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体现,几年来,广大财政和农村金融工作者深刻领会和大力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讲清政策,说透精神,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和致富信心,切实将这一富民、亲民、为民的好事做实做细,做出成效。2008年,市财政年初预算安排农民创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15万元,共对45户农民提供担保,担保贷款额达150万元。

 

  人才“兴”农 农民致富能力不断增强

  

 

  农村实用人才是先进农民的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必须依靠农村人才,才能实现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市财政局大力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并加大投入稳定作为“领路人”的村干部队伍。

  在劳动力培训方面,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致福工程)上,省级下达以及该财政安排资金达44万元。并积极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专项安排2万元资金,先后在西来桥、油坊镇举办两期三个全免费培训班,对100多名农村贫困人员开展柳编、焊工技能培训。

  在支持农村干部人才建设方面,大力支持“强基工程”建设,从2005年起,全市所有村级定额干部基本工资实行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安排,并加强对经济薄弱村和村级办公场所建设资金补助,切实稳定农村干部,2008年市镇两级财政共安排专项经费350万元。

 

 文化“育”农 农村文化氛围不断浓厚

  

 

  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农村文化环境。近几年来,市财政部门进一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将农村文化作为全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大投入,积极引导。

  为繁荣农村文体事业,安排文体事业费42万元用于统筹城乡文体事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安排专项资金35万元,有力推动了农村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双入户”工程,全年财政共补助经费20万元。

  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向上争取资金40万元,购买流动演出车,开展农村三送工程,以惠及广大农民,有效解决了我区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丰富了村级文化资源,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