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汝城县财政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紧扣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技能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成功做好了一张图、一盘棋、一条链、一条龙的产业扶贫文章。近四年来,全县累计投入3.26亿元用于产业扶贫,8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脱贫18220户60275人,贫困发生率由19.81%下降为0.89%,产业脱贫人数占比超过85%。今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汝城县脱贫摘帽。
一是一张图引领,连乡成片出规模。制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绘就产业发展“版图”。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建设优质大米、绿色蔬菜、有机茶叶、花卉苗木、特色水果、畜禽养殖等示范基地267个,带动全县发展绿色蔬菜18万亩、生态茶园5万亩、特色水果10万亩,文明水果、暖水蔬菜、泉水茶叶、马桥生姜、南洞茶油、延寿小米椒、濠头艳红椒等扶贫产业“百花齐放”,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同时,采取“企业引领、能人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通过“把技能能人培养成种植能手、把种植能手培养成种养大户、把种养大户培养成合作社骨干”的“三步走”模式,扶持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创建示范合作社82家,培育家庭农场415个,实现村村都有合作社、项项都有带头人。
二是一条链联结,抱团取暖共发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保底收购、统一农业保险的“五统一”模式,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确保了农户愿意种,种得了,卖得出,有效益。繁华食品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带动6011户贫困户种植辣椒,全县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产量15万吨,总产值9亿元。同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种养资产、水面林权等入股合作社,62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8000多户贫困户联合生产、抱团发展。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放大财政扶贫资金效益,对有发展能力和偿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信贷支持;对发展能力较弱的贫困户,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实现共同发展。金晋农牧吸纳扶贫小额信贷1900.5万元,委托帮扶532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400元以上,成为全国仅有的两家以禽蛋为主的挂牌上市企业之一。
三是一盘棋推进,产业融合促增收。开展“产业为王”三年大会战,做大特色产业群,做强优势产业链,产业就业两手抓,生产销售两手硬。以园区为主战场,加快推进农产品科技园和电商物流园建设,引进东莞电子行业协会30家企业“抱团”落户,培育了鑫利食品、金润茶业、木草人茶业等7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50多家企业入驻农产品电商物流园,推动农业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今年上半年,园区竣工投产企业8家,预计全年将有17家园区企业竣工,新增园区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同时,把特色农业与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深度融合,不断壮大精品民宿、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农家乐等新兴业态,10057名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并推动农村电商全覆盖,培育电商骨干企业15家,开设网店2000余个,年销售农产品200万斤以上,线上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
四是一条龙服务,扶智扶技强动力。聚焦解决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规模不大等问题,出台产业扶贫奖励扶持办法,做到应奖尽奖、以奖代补。以奖代补发放产业奖补资金9750万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9亿元,建立2900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覆盖贫困户8608户。深入开展“党建共创·金融普惠”行动,仅半个月就发放信用贷款60笔、819万元。同时,坚持群众需求与产业需要相结合,将“人人有技能培训”“脱贫攻坚课堂”办到田间地头、送到家家户户,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实现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当地创业无缝对接,完成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0220人。实施“百企联百村”结对帮扶,组织93家企业对接80个贫困村,帮助群众解决资金、技术、销售等难题。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群众观念变了,呈现出“自己干、政府帮,不等不靠奔小康”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