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加强财政保障支持推进“农民市民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关系民生民本,更是我市建设“双百”城市、迈进“大城市时代”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常德市高度重视“农民市民化”问题,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强力推进“三改四化”。市委市政府从2013年开始,启动以城市道路、水系、住房等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 “三改四化 ”建设,市级财政3年累计投入超100亿元,支持建成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提高了城市对外来进城人口的承载能力。支持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近5年市级财政共投入资金22亿元,支持改造城市棚户区1.6万户,新建公租房1.2万套,逐步解决外来进城人口住房问题。支持市城区公园新建、提质改造。市财政安排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新建占地面积超千亩的丁玲公园和白马湖公园,对诗墙公园、滨湖公园进行提质改造,让外来进城人员生活得更加舒适。支持县乡公路建设。市级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27亿元,现已拨付3亿元,支持建成沅澧快速干线公路500公里;近两年争取上级资金3.7亿元,补助通乡通村公路建设 900公里,初步建成以常德市中心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圈,形成交通物流便捷、利于进城创业落户的城乡格局。
二是强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加大投入,进一步配置完善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学位,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读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奖补政策,加大对学校新建和维修改造的投入力度。市财政2009—2013年配套专项资金1.72亿元,按1:1配套对武陵区、常德经开区、柳叶湖新建学校和50万元以上的维修改造项目实行奖补,增加校舍面积7.27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学位10420个 。2014年启动 “教育三年攻坚行动计划”,预计市财政投入奖补资金1.9亿元,目前已安排资金1.32亿元,支持城区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及小学19所、新建民办普惠园23所,预计增加学前和义务教育学位20385个。严格落实建区建校政策,解决新建住宅区学生就读问题。根据《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教育20条”)中“新建住宅区规模在4000居民以上的必须配置中小学”的规定,市级已在德景园小区和恒大华府小区配建育英小学分校和北正街小学分校,将于今年6月完工交付使用,预计增加学位2160个。2011年,市财政在西城区全额投资2.55亿元新建了常德外国语学校,增加初、高学位1800个。多方筹集整合教育资金,加大老城区新建学校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推动人口密集区域的常德汽车机电学校、常德师范等中职学校搬迁后,改建为基础教育学校,预计投入置换建设资金4.86亿元,增加学位3030个;另一方面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程配套新建学校资金纳入投资计划,确保进城务工随迁家庭子女能就近入学。
三是支持社保体系建设。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仅2016年市财政预算安排卫生专项资金2.1亿元,较好保障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医疗资源的建设力度,支持引进湘雅医院等知名医院,启动中医院、妇幼、血防院整合新建工作,预计可新增床位2500张以上。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400万元,支持新建卫生服务中心12个、改扩建5个。支持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覆盖。2015年,除上级转移支付外,市级财政约筹集社保基金2.4亿元,支持城乡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支持培训、就业体系建设。2015年,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659万元,用于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金融服务,累计为36.47万名在我市转移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公共就业平台服务,允许“非禁即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帮助提高就业技能、搭建就业渠道。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