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县:打好政策保障“组合拳”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惠民生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县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管理、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确保搬得出、稳定住、能发展、可致富。2016年—2020年,共规划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425600万元,实现全县搬迁扶贫5125户20423人,在全县设74个安置点,建设移民安置住房820000平方米,统一调剂土地、山林及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做到“户有所居,人有所养,发展共享,全面小康”,促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是优先安排土地使用。主动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有关制度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在项目安排上,优先满足易地扶贫搬迁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支持迁出区和安置区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二是大力提供金融服务。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继续实施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项目。尽快实现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多方面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积极争取贫困地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可贷资金,留作后用。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鼓励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建立基层服务网点。按相关政策,争取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三是加大扶持产业发展。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实际,力争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落户。在发展产业上,除国家严格控制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外,要放宽审批,简化程序,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支持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强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合理开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支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支持完善特色优势产业。
四是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全力落实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的雨露计划,对扶贫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扶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对扶贫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十三五”期间,全县全力帮助相应扶贫对象完成两年制职业学历教育,并成功实现转移就业,培训安置区管理人才和科技骨干;大力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做到每个扶贫家庭有1—2人接受培训,并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培训、就业的扶持力度。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安排扶贫对象就业。竭力支持扶贫对象创业,给予一定的创业政策倾斜和创业资金扶持。
五是合力改善公共服务。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推进迁出区和安置区土地整治,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和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积极发展农村配送物流。继续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普及信息服务,优先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电话、互联网工程。加快农村邮政网络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二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推进安置区和安置地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家庭义务教育生活补助标准。免除中等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向扶贫对象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改善扶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的营养改善。关心特殊教育,加大对各级各类残疾学生扶助力度。扶贫对象进城务工,输出地和输入地要积极开展就业培训。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三是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医疗与康复服务设施条件。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实施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城市医务人员在农村开展诊疗服务、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提高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贫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六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切实保障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常年困难扶贫对象的基本生活。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政策。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进度,支持贫困地区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解决扶贫对象养老问题。加快贫困地区社区建设。做好安置区规划。制定和完善扶贫对象就业、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
七是多方提供人才支持。落实贫困地区人才培训政策,在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评优评奖等方面适当倾斜。组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人员和志愿者到安置区等贫困地区服务。完善落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的鼓励政策,引导人才帮扶安置区发展。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干部制定鼓励政策。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关心爱护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的干部职工,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发挥创业人才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面向社会征集扶贫人才团队,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基本利益。
八是落实项目投资倾斜。根据建设内容和任务,项目规划到户,以项目建设带动扶贫户脱贫和扶贫对象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大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投入力度,加大村级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小流域与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电建设等支持力度。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投资支持力度。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