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湖南财政新闻联播

娄星区积极应对新常态谋划财政发展新机遇

  娄星区财政收入在继2008-2013年连续6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后,2014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经济指标下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面临阵痛,民间融资等各类经济风险凸显。这一年,在应对各类风险和各种矛盾中,娄星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洗礼。痛定思痛,面对发展新常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盲目乐观、急于求成、贪大求洋,也不能丧失信心、怨天尤人、精神不振,更不能自乱阵脚、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要以新智慧、新思路、新干劲,主动迎接新常态,落实新要求,开创新业绩。

  面对新常态,正确认识财政收支管理新的转机

  2014年,娄星区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下降10个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下降12个点,创下1999年市改区15年来的历史最低,也是首次出现负增长。而支出的刚性增长,带来了收支矛盾的更加尖锐。对于财政,必将比以往更加紧张,会有一个艰难的时期。但我们更应该看到,面对这样一种形势,甚至是一种将会持续一段时期的阵痛,我们的决策会更加科学、理性思考。对于长期依靠房地产、土地财政的城市区财政而言,更是今后财政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一次生机,一种转机。新预算法的出台,也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提供了更完善、更严格的制度约束。

  在收入上。从税收上看,一方面,多年来娄星区地方税收70%以上来自房地产建筑业,2014年,娄星区地方税收有73家企业减收100万元以上,其中就有63家房地产建筑企业,减收将近一个亿。这块泡沫经济不可能带来稳固的财源;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指标是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经济指标之一,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在过去多年的财政收入中,出现了一些非即期税收,甚至大部分乡镇不惜成本招商税收。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地方财政收入从高位大幅跌落成为必然。而同时又使财政收入征管出现欠税、漏税,并加大了税收征收成本。据统计,娄星区的房地产行业欠税累计达到1.2亿元,有些税收成本达到了50%以上。从非税收入看,2011年,娄星区纳入预算的非税收入2316万元,从2012年开始大幅增长,到2014年达到10580万元,增加的非税收入主要来自征地拆迁费和各指挥部的工作经费,这一块收入也是与“土地”有关,仅仅是为完成当年的财政收入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整个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根据职能和收费项目和标准预计,全区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等非税收入规模在5000万元左右。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房地产业会持续降温,随着政府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税收行业结构会逐步优化。财政收入目标不再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既定指标,政府不会再盲目追求增速,收入会逐步得到净化。

  在支出上。从数字上看,目前收支矛盾在加剧,支出保障难度加大。2014年全区财政总支出 17亿元,比上年同比减少 34925万元,下降16.7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亿元,比上年同比减少1016万元。但是,保障工资津补贴和民生支出没有减少,2014年规范第三步津补贴增支4000多万元,教育、农业、社保、医卫、科技、文化等民生支出10.22亿元,比上年增加4684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 72.9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各预算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普遍下降了50%以上。中央八项规定和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预算公开制度的全面实施,不仅健全了财政财务约束机制,规范了支出行为,减少了浪费,而且使财政支出管理走向公正、公开、透明,公共财政、民生财政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开创新局面,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强化税收质量

  2015年,娄星区将财政收入增速预定在6%左右,是较稳妥积极的一个合理区间。

  在财源培植上将着重在推动产业转型上发力。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完善各板块顶层设计,努力打造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立足城市建成区,以城中村改造为主抓手促进城市提质,以转型提升服务业壮大城市经济实力。以娄底大道和涟滨西街为依托,全力推动钢铁深加工、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生产资料物流、工程机械零部件制造四大核心产业发展,打造娄底西部工业新城。利用长韶娄高速及娄北连接线、西恩铁路等交通动脉,打造新型环保工业、城郊休闲农业、大宗生产资料物流产业带,构筑娄北经济带。二是强化工业提质提速。省政府已经明确,由省发改委牵头,整合资源,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投入3个亿以上的项目资金,支持涟钢周边环境治理,优先发展工业集中区。我们将主动对接,做实前期,加快包装引进项目,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园内水、电、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承载平台,推进产业集聚,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努力拉长三产短腿。加快融入周边大旅游圈,利用洪家山森林公园、杉山乌石峰、孙水河流域等资源,促进生态观光农业、近郊休闲农业相互融合发展,抓好万乐农业体验园、三和绿缘生态农庄、双江休闲旅游小镇等项目开发,集中打造1-3个连村成片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森泰再生资源、金联物流、靖诚铝木等项目建设。积极扶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楼宇经济等行业健康发展,推进九龙.环球商业广场二期、迎宾馆整体改造城市综合体、恩口煤矿转型生态园、区第二人民医院养老中心等项目建设,提高三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和功能。四是培育特色农业集群发展。围绕蔬菜瓜果、特色畜禽、花卉苗木等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稳步壮大黑猪、杨梅、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业。突出抓好香泉湾桂花主题公园、宜东绿色生态农庄、小碧楠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一批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湘村高科、味菇坊、庆阳牧业等企业发展壮大。

  在财税征管上将更加注重收入质量。一是依法治税。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严格执法,完善内部执法监督管理,防止税收执法腐败。二是科学分析。不再以“完成税收计划”为目标开展组织税收收入中心工作,更注重围绕提高税收收入质量这一目标,从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缴库监控,到税收分析、信息反馈、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进行全方位、各环节、多层次的全面监督、控制与管理。围绕收入计划做增减分析,更要加强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税收征管与产业效能的关联分析。开展经济发展成果转化成税源潜力的纳税能力估算和税源转化成税收收入的征收力度评估。为税收收入质量的评价提供充分依据,找准制约税收收入质量提升的症结。三是规范管理。以科学化为前提,按专业化分类,对各区域、各行业、各税种、各经济类型纳税人实施精细化管理,牵住税收收入质量管理的“牛鼻子”。四是有效征管。进一步清理“政府性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以及零星建安工程”税收。“扩围提质”,进一步扩大有效的征管范围,加大对“未达起征点”纳税户的税收检查。加大对房地产企业已代收契税的清理力度,完善“私房出租”税收管理机制。

  适应新政策,贯彻新预算法规范财政支出管理

  由于2014年税收短收 8500元,2015年可用财力仅6.2亿元,其中人员经费刚性支出需要5亿元,只有7500万元用于专项安排,减掉那些因财力无法安排的专项1.2亿元,还存在支出缺口将近1亿元。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在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2015年的第一步,是如何做好 “精打细算”文章。

  一是澄清底子。通过全面清理,做好“单位结转指标、三公经费、专项资金”三本台账。二是确保重点。按照“保工资津补贴、保基本运转、保民生、保改革、保重点”的顺序依次安排资金。三是大幅压减“三公经费”。2014年预算压减了“三公经费”10%,实际减少了50%以上,2015年在去年实际减少的基础上要再减10%。四是加强结转资金管理,对区本级预算安排的结转资金,本年按实际以一定比例统筹。对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按新《预算法》执行。五是整合资金。专项资金撒胡椒面,办不了大事。去年出台了《娄星区涉农资金整合管理暂行办法》,整合了部分涉农资金,成效明显,今年加大整合力度,强化专户集中管理,既减少资金压力,又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六是强化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国库集中支付等三大平台的作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强化采购预算约束,无预算无约束。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提升评审效能,严把不合理支出审核关。避免重复投资、“随意采购”、不合规开支,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