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致力完善四项改革 做好最后一公里资金保障
攸县针对惠民补贴发放、政府性债务、公务支出、乡村运转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致力完善四项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扎实做好最后一公里资金保障,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广泛更充足更直接的发展红利。
一、完善民生保障投入机制,做好预算“加减法”。
攸县进一步完善全口径预算制度,将所有政府及部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畴,做好预算“加减法”,优化支出结构。一是增加民生投入。今年县财政预算新增财力1.76亿元,其中用于教育、卫生、社保、城乡环境等民生100工程支出达1.2亿元,占当年新增财力的68%以上。如教育预算增安2700多万元,主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免费开放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实施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等等;社保保障和卫生医疗,预算增安2800万元,重点是落实城乡低保、五保户补助提标,足额保证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配套,保证住院费补偿率不低于70%,巩固村卫生室“双十模式”等等,努力解决事关群众就学、就医、济困、安居等实际问题。二是增加基层转移支付。今年新增乡村转移支付2900万元,其中增安村级转移支付500 万元,村均转移支付达到14万元,高于省市规定标准和周边县市水平,着力保障乡村基本运转。三是控减公务支出。根据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省委九条规定,攸县出台了12条规定和厉行节约6条禁令,在年初预算中适度减少预备费安排,压缩公务支出预算5%以上,县委、县政府带头厉行节约,节俭办事,推行招待费、差旅费、小车运行维护费等6项公务开支定期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让节约成为行动自觉。
二、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筑牢资金“防火墙”。
政府债务是备受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为防止融资债务风险转嫁,攸县按照“财政保吃饭、建设靠市场”的思路,建立法人治理制度、风险保证金、政府公益性项目回购制度,实行“三分”管理,筑牢财政资金“防火墙”,确保财政资金不挤占、不拉扯、不垫付。一是分家算账。对以前年度融资平台与财政的收支往来进一步清算厘清,该由融资平台负担的各平台负担,该由财政承担的由财政承担,分清资金界限,不再混淆一体。二是分担风险。由财政、各融资平台按收入或融资资金计提一定比例,组成融资债务风险基金,确定财政承担风险的底线,变“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三是分类经营。对商业性很强的项目,由各融资平台主体自主建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政府公益性项目,由政府从融资平台手中进行项目回购,变“无偿划拨”为“市场购买”,稳定了融资平台收入来源,实现融资投资、建设经营、还本付息等良性互动发展。
三、完善支付方式改革,拓展支付“直通车”。
针对财政资金到位不及时、流转环节多等问题,攸县致力从三方面入手改革财政资金支付方式,拓展支付“直通车”,确保财政资金快速便捷到位。一是减少资金分配拨付“二传手”。对于二次分配资金,一律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协商,拿出意见报县领导审批后,由财政集中支付,不再通过部门报账程序;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减少出纳现金报账环节;适行推行电子化支付改革,取消纸质凭证传递;探索教育、卫生二级机构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模式,实行集中支付改革全覆盖。二是改进惠农补助“一卡通”。着力整合各项信息资源,做好惠农补贴发放系统与民政、林业、农业等信息对接,拓宽“一卡通”发放领域,今年计划新增发放项目10个,预计发放金额将突破3亿元。三是取消重点工程款项拨付“中转站”。为减少工程款项拨付环节,特别是防止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攸县对重点工程资金管理推行财政集中核算制度,建设资金财政直拨施工企业。
四、完善项目整合机制,提升项目“性价比”。
对群众反映突出涉农项目资金来源分散、项目多头、布局重叠、分布不均的的问题,攸县一是试行“整”。即推行“四统四分四不变”的涉农项目整合模式。今年县财政配套资金2500万元,将整合“一事一议”奖补、土地整理、小农水、巩固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8000万元以上,带动乡村公益性投入3000万元以上。二是公开“选”。项目由乡村申报,县择重择急审核后公开公示,分区域实施,集中财力解决群众反映的水利、乡村道路、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迫切问题。三是绩效“评”。今年选择了10个涉及民生和群众反映多的项目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试点,看项目实施是否合规、合理、合算,看群众是否满意,看是否存在高耗低效现象,实现由重分配向重绩效转变,多办群众拥护的实事,不搞“花架子”工程,确保财政资金用之有效,用之所值。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