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湖南财政新闻联播

史耀斌:关于财政扶贫开发的调研思考

湖南省财政厅厅长  史耀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作为财政系统十八大代表,我深深认识到,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扶贫开发重任在肩,财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明确新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近期工作调研,就财政扶贫开发谈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构筑全面小康必须加长发展短板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没有贫困地区的脱贫奔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扶贫开发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解难题。美国知名管理学者彼得著名木桶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该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恰恰取决于这个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就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那块短板,这些贫困群众不脱贫致富,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扶贫开发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区域发展失衡、基尼系数高企、居民收入差距悬殊势必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必须通过扶贫攻坚,缩小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和谐社会发展基础。扶贫开发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人为本、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扶贫开发既是科学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及重要抓手,没有扶贫开发,就难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也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正确认识贫困和发展差距 

  准确研判扶贫形势和任务,正确看待发展差距,是下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条件。我省通过第一轮大规模扶贫开发, 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温饱问题 ,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成效。但扶贫开发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需求和期盼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离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一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我省是中部农业大省、革命老区大省、少数民族人口大省和移民大省,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连片特困区域面积大,贫困人口众多,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扶贫新标准,目前我省仍有908万贫困人口,且部分贫困程度还很深,需在2020前消除贫困,迈进小康,因此,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二是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我省自然灾害频繁,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还很弱,因灾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巩固扶贫成果的任务还很重。三是新时期扶贫目标和要求更高。党的十八大立足新时期新形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已从解决温饱向巩固温饱建设小康迈进;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困难和问题是下一步扶贫开发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也是财政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课题,财政扶贫开发压力巨大,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和财力准备。当然,分析解决问题还得遵循辩证法,贫困落后及发展差距虽是困难,但也蕴含着巨大投资、消费等经济发展潜力,既是压力也是发展动力,只有正确认识对待贫困和发展差距,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财政扶贫开发工作。 

  三、综合施治,大力推进财政扶贫开发 

  财政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立足财政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扶贫开发的政策精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资金管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我认为,要提高扶贫工作成效,必须以“四个”转变创新推动新时期财政扶贫开发。 

  一是扶贫开发方式要转型,要从分散扶贫向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转变。第一轮扶贫主要以到村到户分散扶贫为主要特征。新一轮扶贫开发方式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时转型,从分散扶贫向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转变,财政支持扶贫开发思路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要从注重点上的扶贫开发转向点面结合,以面带点,以点促面;在扶贫资金使用方式上,由到村到户分散使用转变为集中投入解决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问题;在扶持区域上,将大湘西的武陵山片区、罗霄山片区等作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开发重点;在扶持资金投放重点上,注重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基础建设,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扶贫开发投入要多元化,要从财政单一渠道向社会资金多渠道转变。我省新一轮扶贫涉及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面积大,扶贫开发投入资金需求量巨大。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形成各级财政共同投入扶贫开发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项目奖补等创新方式,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金等社会资本投入扶贫开发,逐步构建多元化扶贫开发投入新机制。 

  三是财政扶贫资金要整合,要从资金“撒胡椒面”的分配方式向集中财力扶贫攻坚转变。当前扶贫开发点多面广,部门各自为战,资金分配使用“撒胡椒面”现象特征比较突出,一定程度影响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实践告诉我们,要使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必须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改变当前资金“撒胡椒面”的分配方法,对现有分属各部门的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集中财力办扶贫大事。同时,要建立财政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实现扶贫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各种资源有效地引导到贫困地区来,引导到扶贫开发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上来,集聚力量扶贫攻坚。 

  四是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要讲绩效,要从简单粗放型向精细效益型转变。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提出了更高的绩效要求,必须从简单粗放向精细效益转变。资金分配管理全过程必须强化绩效理念。要研究建立以扶贫开发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的激励机制,在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基础上,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既要体现公平,同时也要保护、激励各地扶贫积极性;要研究建立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进退机制,制定考核办法,把重点县领导干部的政绩、升迁与扶贫工作挂钩,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贫困县脱贫摘帽;要研究建立财政资金项目因地制宜的选择机制,扶贫开发项目规划要结合各地实际,做到既要统筹兼顾,更要尊重当地群众意见;要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财政扶贫开发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