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湖南财政新闻联播

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撬动衡阳市经济发展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是财政人的职责,也是财政工作的目标。战国时期荀子在《富国篇》中提出理财的方针“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强调理财要懂得本末源流,加以妥善处理,城市乡村是生产财富的地方,府库是集中和贮藏财富的地方,前者是创造财富,决定着财富的总量,因而是主要的;后者是分配、管理和使用财富,相对来说是次要的。创造财富时,要尽量开源,增加财富,扩充财力。而在财富的管理和使用中,则要努力减少消耗,节约开支,并留存适当剩余,贮备起来供意外时使用。这样国家和人民都富足了,并留有后备,保障和改善了民生,这才算是真正懂得了理财。

  怎样使衡阳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我认为应当开源节流、惠及民生,并树立务实高效的科学理财观。

  一是要创建“科技衡阳”。加大对科技项目投入,构建创新平台,建立开放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民间创业投资,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融资为基础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运用财政贴息,奖励等手段,鼓励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建立。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民间资本和海内外相关机构参与组建公共技术平台,为共性技术研发提供支撑。突出抓好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载体。重点抓好白沙洲工业园,松木塘工业园,大浦工业园的建设。构建“三带联动,全面加速”的园区发展格局。加快园区科技企业的开发建设,强化科技企业的“引进、培育、整合”功能,使其真正成为科技集聚的中心,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旗帜,成为“科技衡阳”的集中体现。重点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而科学地分配劳动资源,逐步实行专业化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果。有效地发展“两自”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品牌创建工作,特别是引导民营企业从模仿跟进转向创造核心技术,从来料加工,贴牌加工转向自主技术,自有品牌。尽快培育一批成长性高,生命力强的“两自”企业,充分发挥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科技兴贸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激励作用,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构,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二是强化财税征管,加强责任意识。实行工商税收目标责任制,把组织工商税收作为各单位领导班子工作实绩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联席征管制度。加强对财政经济运作情况的分析监测。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征管力度,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从制度和机制上进行创新,提高征管水平,防止漏征、漏管,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健全长期高效的协税、护税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强化协调意识,充分地发挥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及时协调解决税费征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现征管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功率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强化法制意识,加大反避税力度,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管理,突出抓好偷漏税现象较多的重点行业,重点税种和重点环节的检查工作,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违纪行为。

  三是增加扶贫帮困功能。加大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落后县(区)的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对落后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如帮助修建公路、铺设自来水管、农村医疗卫生等建设。切实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等问题。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贫困地方的发展后劲,支持其发展工业,加速工业聚集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

  四是发展社保事业。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所有符合条件者都能被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逐渐实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城乡特困群体为主要求助对象,以政府救助为引导,以社会各类捐赠为辅助,以民政相关组织为依托,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儿童提供福利服务。财政要帮助以残疾人康复和就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事业,并聚集社会力量办好福利事业,使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五是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县(区)财政性资金管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推行和完善集中财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的财政管理模式。所有财政性资金必须纳入县(区)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杜绝任何财政性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体系之外。切实加强财税征管力度,严格预算编制。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县(区)一级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健全各项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和高效。规范市县(区)乡(镇)的债务管理,从机制上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债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财力承受能力,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之间的关系,坚持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不断完善政府债务监督约束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建立健全政府债务预警机制和偿还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消化历史欠债,防范债务风险,确保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