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近几年来,株洲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技服务体系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中的主导力量,是新时期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依靠力量。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采取改革与建设并重,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功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株洲市现有105个乡镇和18个涉农的街道办事处, 171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62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380万亩,总产185万吨以上,是全国粮食高产地区之一,粮食生产水平一直处于全省、全国前列。醴陵市目前仍然保持全国双季早稻单产最高纪录666.8公斤。2011年,株洲粮食种植面积401.93万亩,粮食总产187.74万吨,实现历史性的“八连丰”,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而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有关法规政策和文件精神,确保农技推广机构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稳定。一是成立工作机构。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二是制订具体方案。通过专题调研,听取基层干部及农技人员的意见建议,制定出台了《株洲市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株政办发〔2011〕40号)。三是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级政府对乡镇站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稳定县乡级推广机构和人才队伍。为使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有长足的发展,我市建立健全了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一是重新核定了县(市)、乡农技人员编制。根据株政办发〔2011〕40号文件精神,各县市区经过改革,全市重新核定编制671名。二是落实县(市)、乡农技推广站的业务经费及人员工资。将推广站均纳为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保证在编人员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足额及时到位。三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先后建立了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工作考评制度、推广责任制度、人员培训制度以及科研、教育、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到2011年底,我市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73个。
(三)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简陋,推广手段滞后,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我市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争取项目资金扶持。通过项目的带动,提高基层农技站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办公条件,巩固了改革成果。按照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和需要,重点加强了办公条件、技术设施装备建设,为农业服务搭建载体。选择部分乡镇在首集市场建设了农业综合服务楼,并配套建设了服务大厅、培训教室、展览室、档案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
(四)建立农技推广长效机制确保改革成果。一是建立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如改革完成的株洲县把竞聘上岗后的公益性农技人员的工资,直接由财政打到工资卡上,享受跟局机关公务员同等待遇。二是建立与体系配套的运行机制。要在新的体制下,建立职能、责任、机制、义务、奖惩等与之配套的运行机制。如醴陵市今年对农技人员的考核直接与津贴、工资挂钩极大的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财政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改革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得以长时间、高效运转,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特别是把镇街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扶持政策,加强人力物力保障,切实抓好以镇街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主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科技兴农基础。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0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