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湖北财政新闻联播

巴山楚水展新颜——湖北财政支持三峡地区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纪实

  8月的三峡,天光水色柔和极了,长江水像一幅微微拂动的丝绸,两只雪白的鸥鸟缓缓掠过。

  走进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廖家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现场,记者被眼前美丽的景色吸引:一排排垂柳迎风摇摆,一处处水草郁郁葱葱,姹紫嫣红,一派生机。

  可谁能想到,几年前的廖家湖还是陆城街道亮家垴村村集体的养鱼池,由于养殖技术不达标,养鱼户积极性不高,慢慢变成了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烂泥湖”。

  廖家湖的“变身”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2018年,湖北省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将恩施巴东县、宜昌市、荆州松滋市作为长江三峡地区一个整体,成功申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该项目统筹兼顾“治水、护岸、修山、良田、绿城、保林”等任务,探索形成了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生态保护修复的“三峡模式”。

  制度先行锁定方向

  三年的工程试点到底“怎么干、谁来干、干什么、干出什么成效”?为回答这些问题,三峡地区作了周密的顶层设计。

  据湖北省财政厅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前期申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试点工程围绕项目产出、生态效益等方面的24项绩效考核评价指标,聚焦进一步抓牢“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这一主线,统筹运用资金来源,落实好试点工程的63个项目。

  方案落地实施面临诸多难题。为此,湖北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过程严管、激励与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工程试点推进制度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试点工程注重用好考核“指挥棒”,破解绩效考评难题。一方面,突出督导考评,以24项绩效指标为导向,将试点项目前期工作完成率、配套资金落实率、体制机制创新等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将试点示范项目纳入领导联系服务清单。另一方面,严格运用考核结果,组织专家采用“三不两直”方式复查工作绩效,督导补齐短板。经绩效评价,工程试点24项国考绩效指标中有7项结果超过预期,17项绩效指标正按计划稳步推进,试点期内绩效目标可全面完成。

  系统治理换来生态环境“高颜值”

  一条条道路笔直通畅,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花草奇石相映成趣,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如今的高马河让记者眼前一亮、心旷神怡。

  高马河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该区高家店村三组村民周淑芹告诉记者,她就在附近居住,对此已见惯不惊。据介绍,2019年12月,高马河(刷子溪)水环境综合治理被纳入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经过一年多的治理,这里的岸坡多了草皮,堤顶、巡查通道旁也多了香樟,河道沿线还修复了花海、桃花岛等5个自然生态休憩点……

  然而,一提起过去,周淑芹面露窘色:“我在高马河边住了30多年,以前最怕过夏天。每到汛期,这里就容易发大水。有一年,隔壁家养的猪被冲走了好几头。”

  高马河的生态修复,是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又一例证。试点期间,三峡地区聚焦“治水、护岸、修山、良田、绿城、保林”等任务,不断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工作路径,积极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据了解,在治理过程中,三峡地区从全局出发,统筹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合力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环境治理。江豚洄游了,白鹭安家了,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等濒危植物种群悄然再现,三峡库区珍稀濒危物种有了新家。与此同时,该工程还注重打好“关改搬转治绿”组合拳治理岸坡。试点地区推进化工、市场、居民、码头“四个围江”综合整治,取缔大量非法码头、采砂场,还修复长江岸线94.4公里,昔日脏乱差的江岸变成了“景色优美、系统稳定、格局优化”的生态涵养型长江岸线。

  此外,三峡地区还统筹谋划、分类治理废弃工矿地、塌陷区、弃渣堆、河道水体等,将造林与护林相结合提升“含绿量”。据介绍,近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13万公顷、保护天然林89.7万公顷、建设水保林4180公顷、石漠化治理800公顷、水土流失防治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6%。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美丽三峡的题中之义。

  湖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共同生命体,彼此影响。三峡地区生态修复项目全面考虑生命共同体的所有构成要素及其交互作用,让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湖更美,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

  聚集财源为生态修复“加力”

  资金是项目的血液。

  如何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据了解,工程试点实施了63个项目,总投资103.2亿元。除了“妥妥的”20亿元中央资金,余下的83.2亿元资金一开始尚无着落。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多元化筹资,湖北省财政厅努力破解项目资金“哪里来”的难题。

  一是用好中央奖补资金。截至今年6月底,三峡地区工程试点累积到位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00%。为了用好这笔资金,湖北省财政厅严格落实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和《湖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与此同时,资金的拨付与项目建设进度、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切实将中央奖补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是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按照“渠道不变、责任不变、统筹集中、各计其绩”的原则,湖北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和统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农业等相关资金,出台省级配套资金筹措方案,明确资金筹措原则、渠道和方式。同时,承担工程试点任务的市、县(区)两级财政部门将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统筹使用土地增减、长江岸线整治、三峡后续等各类财政相关资金。截至6月底,围绕工程试点,湖北省地方财政资金累计到位39.17亿元。

  三是积极对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积极向国家推荐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治理成果。如宜昌市已向财政部、省财政厅推荐季家湖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和昌耀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为8.8亿元。

  四是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发动和组织社会资本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深化与三峡集团等央企合作,打通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截至6月底,三峡地区累计筹措社会资本36.7亿元。

  五是发行绿色债券。结合三峡地区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际需求,积极创新债券品种,建立债券有效融资储备资源库;围绕长江大保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积极谋划企业债券。截至6月底,宜昌市共获批3支共计50亿元绿色债券基金,全部投入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为主的生态治理工程。

  六是“借力”民间资本。据了解,宜昌市夷陵区督促辖区内28家民营矿山企业履行生态修复治理责任,共计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了17家闭坑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复绿面积630亩,在减轻政府层面资金投入压力的同时,保障了生态修复绩效要求和建设进度。

  湖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了各类资金的支持,两年多的时间里,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稳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成效逐步彰显。”

  探路经济高质量发展

  曾靠山吃山。松宜矿区是湖北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开采历史久、强度大,但获得滚滚财富的代价是山体的累累伤痕。也曾靠水吃水。三峡库区曾大面积围网养殖,中华鲟、江豚、胭脂鱼等珍稀水生生物曾一度杳无踪迹。

  怎么办?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三峡地区的共同选择。

  为解决矿区产业结构单一、地质灾害严重、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等问题,松宜矿区积极破除“头疼医头”的单点治理方式,由被动“关、毁、弃”转变成主动“留、修、用”,由简单“填、堵、埋”转变为科学“疏、通、移”。

  关停之下,财路在哪里?

  据湖北省财政厅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项目实施以来,松宜矿区将生态保护修复理念、生态文化与矿区“工矿文化”“松宜精神”相结合,同时引进文创团队,把废弃矿井打造成松宜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把枯竭淤阻的污浊河道修复成曲径通幽的乡村绿色廊道,告别“煤”经济、端上“绿”饭碗的产业转型得以实现。

  据了解,试点工程实施以来,虽然三峡地区矿山、化工、捕鱼等传统产业的份额有所减少,但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却在不断递增。以宜昌市为例,截至目前,累计关停化工企业38家、改造55家、搬迁19家、转产7家;完成第一阶段改造任务5家,推动74个重点项目统一入驻宜都、枝江两个化工产业园,从传统的以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逐渐转向创新驱动的新路上来,宜昌化工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跃升之路得以实现。

  绿色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影响着湖北的沿江城市和各类企业。

  一方面,带动土地增值,发展生态旅游增收创富。通过实施长江岸线治理修复、水系连通、国土综合整治等项目,推进一江两岸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激活区域内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三峡地区的美丽生态正转化为美丽经济,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景点备受各地游客青睐。数据显示,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2020年,三峡地区的旅游人数仍超过8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70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22.1%。

  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宜都市以水土保持为出发点,通过吸引市场主体进行农业产业投资,发展“百里茶叶走廊”“万亩柑橘公园”“十里生态桃花”等特色休闲生态农业,构建集稻虾种养、有机果菜茶、花卉产业于一体的“351”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形成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发展模式。

  深情不负,必有回响。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建设,三峡地区工程试点水土流失防治面积完成374.3平方公里、废弃渣堆采坑修复完成337.4公顷、废弃工矿场地土地整治完成81.0公顷、采矿塌陷区治理完成351.0公顷、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完成26.9万亩、实施全域生态复绿5.27万亩、退耕还林13万公顷、保护天然林89.7万公顷、建设水保林4180公顷、石漠化治理8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6%。

  此外,该地区134家“化工围江”企业,已有124家通过“搬、转、改、迁、升”实现“转身”,港口岸电、污染物处置、岸线复绿等流域环境整治目标全部按期完成。更值得一提的是,9个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7个省考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特别是总磷污染较2018年减少10.59%,流域水环境改善明显。

  一池清水碧连天,巴山楚水展新颜。

  当前,三峡地区正全力以赴,不断深化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实现绿色崛起。新时代,这里必将展现一幅崭新的生态画卷,书写美丽中国的湖北篇章。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