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县财政: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既是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绩效管理,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随县在涉农资金整合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统筹整合机制,明确资金如何“统”。为了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随县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财政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通知》(鄂政办发〔2018〕1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管理机制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指导意见》(鄂政发〔2014〕11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建立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鄂政办发〔2015〕63号)、《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工作的通知》(鄂财农发〔2015〕51号)、《中共随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2018--2021年)》(随县发〔2018〕1号)等文件精神,按照“规划先行、分类实施、整合资金、提高效益”的思路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增强合力;聚焦贫困,精准扶持;创新机制,规范统筹”的原则,突出实现涉农资金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跨性质统筹整合,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围绕重点领域,科学谋划涉农项目,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引领、打造亮点,达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局的效果,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搞好顶层设计,强力推进各部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引导全县各级各部门主动参与统筹。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随县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统筹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由财政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二是明确统筹范围。包括中央、省、市、县投入的财政涉农资金。除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有特殊用途的救灾救济资金及上级下达财政资金文件中明确规定使用范围和用途的资金外,其他所有财政涉农资金均纳入统筹范围,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移民、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住建、交通、国土、历年项目结余资金等财政涉农资金。2019年,随县实际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9.42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精准扶贫、支持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四个方面。三是建立统筹机制。制定出台《随县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工作方案》,坚持制度先行,使统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县统筹办设立统筹资金池,对除“四保”以外上级专项财政性资金、涉农项目资金纳入统筹范围,做到应统尽统,分月进入资金池,于次月5日前将上月应进资金池的资金全部转入资金池。按照“一次建库、分步实施”原则,建立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库,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实行2018年至2021年一次性编报,一次建库后即锁定项目,并作为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投入依据,确保资金围绕项目走,项目围绕脱贫和乡村振兴走。
(二)建立精准投向机制,明确资金如何“用”。以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为目标,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推动涉农资金精准投向、集中使用。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聘请规划设计单位开展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四结合四倾斜”,即:结合产业基础,坚持向优势主导产业倾斜;结合农业示范区建设,坚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和“四好村”建设,坚持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结合农民增收,坚持向改善民生倾斜。二是实行统一研究。各镇于每年10月底,结合自身实际,提出项目需求报县统筹办建立项目需求库。县统筹办于每年12月底根据拟争取项目资金和产业发展项目需求情况,拟定财政涉农资金投向区域和建设规划,报县统筹工作领导组审定。三是严格方案报批。县统筹办根据县级相关部门项目报备情况,每月至少召开1次会议,研究确定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方案,并由项目主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报县统筹办规划评审组评审,由县统筹办主任签批后再按下达项目要求报批。其中财政资金500万元以下的项目,实施方案由县统筹办研究决定;财政资金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施方案经县统筹办研究后,报县统筹领导组审定。
(三)建立高效管理机制,明确资金如何“管”。建立健全涉农资金项目管理体系,推动涉农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化,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充分发挥效益。一是严格资金管理。自2018年11月1日起,所有进入统筹资金池资金,先由县统筹办于每月15日前相关部门协调,提出统筹具体意见,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同意,然后交各相关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拟定分配方案。各相关部门在拟定分配方案时,原则上从乡村振兴项目库中按顺序选取,并报县乡村振兴办审批,然后送县财政局对口科室在3个工作日内拟办,再按审批权限报县政府分管县长、常务副县长、县长审批拨付。资金下达后因项目不具备实施条件形成结余资金,两年以后收回总预算。所有统筹的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使用。县级建立双台账管理制度,由县统筹办分投向建立资金管理台账,由相关主管部门分项目建立项目管理台账,实行专账管理。二是实行项目预决算评审。年度所有建设类项目,均实行预算评审和决算审计。预算评审和决算审计调减的项目资金扣除评审和审计费用后的结余资金,全部收回总预算。所有非建设类项目实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今后分配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听取一次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执行情况的报告,不定期组织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县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重点项目进行评审,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二、初步成效
(一)有力调动多方参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以来,通过提前规划,广泛宣传动员,多方征求项目区群众、基层组织、业主意见,不断细化完善建设方案,有效兼顾了各方需求及利益,极大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项目推动从单向发力到多向互动,形成了政府、业主、群众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二)有力带动产业兴旺。通过资金的打捆下达和重点投放,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香菇、茶叶、羊肚菌、泡泡青等特色农产业聚合效应明显增强,有效带动了区域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茶业、旅游业、种养殖业、光伏产业等一二三产业的联动融合与整体提升。一是光伏产业。全县投资2.992亿元建设光伏电站339座,总装机42.8兆瓦,规模全省第一,覆盖全县242个村,惠及8220户贫困户。全县52个贫困村、100个经济薄弱村、90个非贫困村集体光伏发电村年均收入超过6万元,最高超过20万元。二是特色种养殖产业。制定特色种养产业扶贫方案,如将“香菇扶贫”作为支柱产业打造,全县158个村种植香菇(占总村数41.5%),10万农户40余万人参与,生产规模1.89亿袋(棒),带动有劳动能力的9860户贫困户致富,户均年收入2.45万元。香菇加工工业园区有加工企业60家、出口企业24家,其中年出口额过千万美元企业9家,4个品牌通过美国FDA认证,3家企业上市。全县常年从事食用菌交易的经纪人有3万多人,产品远销50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扶持发展林果茶、养殖业、合作社等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户脱贫。三是旅游扶贫产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家乐、民宿发展,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为具备资源条件的贫困村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吸纳贫困户就地就业。全县完成23个贫困村旅游规划工作,占符合条件贫困村的44.2%。淮河镇龙泉村、草店镇金锣山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成为贫困村脱贫攻坚新样板。如淮河镇龙泉村,充分利用两山一水的生态优势,引来了西游记漂流、千亩蓝莓基地、神农部落等一系列涉旅、涉农的生态项目,组建了禹王高山茶、慈云蓝莓、瑞兴果业三大合作社,打造集体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宿、基地加工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带动发展农家乐超过60户。目前,全村户均增收超过5万元,村集体收入稳定在100万元以上,曾经贫穷落后的乡村变身为游客如云的乐园、朝气蓬勃的农庄。
(三)有力推动民富村美。围绕新农村建设和重点片区,整合资金3.1亿元,用于通村公路路基、路面建设,城市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推动乡村环卫一体化。项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改善,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工资收入等实现致富增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县新(改)建通村水泥路750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解决农村10余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村村都有卫生站、图书室;农网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有序推进。完成农户无害化厕所9240座;农村无害化公共厕所60座;镇(场)公共厕所完成20座;交通沿线公共厕所4座;旅游公共厕所12座。敷设污水主管网77.3公里,砌筑检查井1852座。着力创造和改善了宜居宜业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
(四)有力促动乡村振兴。随着县统筹办的成立和财政涉农资金统筹管理办法的出台,全县资金的统筹力度逐渐加大,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乡村振兴规划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社会治理等各方面进行了高度统筹,与涉农资金统筹高度契合,为资金统筹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按照全县乡村振兴规划,以重点项目为主导,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1亿元,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其中,整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资金3000万元,支持农业全面升级;整合天然林停伐管护等项目资金5668万元,用于荒山、村庄、道路等绿化;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837万元,用于开展民族工作、道路硬化、绿化,桥梁、堰塘整修和“公厕革命”,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目前,已打造出“柏树湾模式”“凤凰山模式”“龙泉模式”等。如环潭镇柏树湾村,探索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路径,激活了农村的沉睡资源,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现在,村里成立了金银花、芍药、大白桃、油茶、水产五大产业合作社,去年7月5日,一次分红330万元,148户股民户均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不到1600元提升到2017年的16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02年负债76万元提升到现在每年稳定在200万元以上,实现了由贫困村向小康村的华丽转身。如万福店农场凤凰山村,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的同时,实施“1234”工作法,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即制定一个《凤凰山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和环境卫生监督二个理事会,大力开展“最美凤凰人”、十星级文明户”和“新乡贤”的三类先进人物评选活动,组建文艺宣传队、文明宣讲队、志愿服务队和致富示范队四支队伍,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五)有力推动事业发展。2019年,共整合资金8532万元,其中,整合资金3552万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债券资金4500万元,支持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建设项目;整合债券资金480万元,支持县炎帝学校教育楼建设,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