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财政局巧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提升理财能力
近几年来,荆州市财政局紧扣“竭尽全力促发展,规范管理保运转,循序渐进惠民生,内外兼修强队伍”主题,认真履职尽责,巧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努力实现“四个转变”:财政预算从“投入型”到“绩效型”的转变、资金使用从“分散使用”到“整合使用”的转变、资金分配从“行政导向”到“绩效导向”的转变、财政职能从“会计出纳”到“参谋助手”的转变。
一、调结构,推整合,确保重点支出“做加法”
1.集中财力化解矛盾。集中财力4.4亿元,化解了困扰市直长达8年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矛盾。筹集资金1.9亿元兑现230家市直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建立随改随转的工作机制,理顺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关系,转保5705人,减轻政府支出压力。
2.存量资源开发利用。针对中职教育“九龙治水”的资源浪费现状,启动荆州市闲置低效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对荆州职业教育中心、东方中学人员进行分流,对其闲置土地进行处置利用;对沙市中学、荆州中学迁出后闲置的土地进行处置利用;对高级技工学校与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荆州工贸技师学院后的闲置土地进行处置利用。
3.整合资金保障重点。采取时序上的整合、部门之间的整合、分类提取式的整合及市区政府共同出资等方式,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整合财政预算内资金、基金收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本经营权收入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集中4年本级及争取上级体彩公益金用于省运会及场馆建设;集中教育附加、土地出让收益,从2012年开始5年累计投入2.5亿元用于荆州中学、沙市中学搬迁;集中福彩公益金2500万元用于荆州市殡仪馆整体搬迁;提取一部分农业、水利、卫生等专项资金支持“三万”活动。
二、遵规定,转作风,规范财政管理“做减法”
1.简化程序减拥堵。制定落实市直财政预算资金拨付限时办结制度,取消纸质用款计划申报环节,简化支付流程,改预算指标每月、每季为一次性向预算单位下达,提高行政效能。
2.规范预算减支出。一是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火车站片区环卫作业试行竞争性分配,2年服务费比预算节约40%,示范作用明显。二是优化政府采购流程。对100万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工程项目引入政府采购竞争性谈判方式,增强项目参与的广泛性和竞争性。三是全面推行政府投资评审。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合理原则,规范评审程序,严格评审标准,常态评审与集中评审相结合。四是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修订完善配置、装修和维修标准,纳入部门预算编制管理,管住资产“入口关”。公开招租,阳光处置,管住资产“出口关”。动态监控,统筹调配,构筑资产管理平台。
3.加强管理减内耗。近几年来,荆州市财政局在预算管理、集中支付、机关财务、绩效考核、干部管理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力争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管物,实现了“五减”。一是减机构:对职能相近的10个科室(二级单位)进行了内部整合,合署办公;二是减人员:对科室、二级单位临时聘请工作人员实行有序清退,严明聘请规则;对机关后勤临时工作人员实行劳务派遣管理,规范运作程序;三是减公车:公车改革后全局280人只保留1台应急公务用车;四是减文件:认真清理对外简报,除保留《财政专报》并严格发放范围外,其他如《财政动态》《国库改革》等一律停止印发;五是减开支:严格实行一把手回避制,成立理财小组,实行民主理财。印发规范公务接待、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非现金结算、对外接待登记、报账员管理、报账分级审核、一般接待定点等制度。全局公用支出逐年递减。
三、转理念,变方式,服务经济发展做“做乘法”
1.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小杠杆撬动大资本。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参股、以存引贷、风险补偿,以小博大,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乘数效应和杠杆作用,用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及金融资本“输血”实体经济。一是设立引导基金。设立2亿元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设立2亿元政府担保体系建设引导基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股荆州市中心城区国有融资性担保公司;筹措10亿元长江经济带荆州壮腰工程产业引导基金,做好与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的对接工作。二是投资参股。通过政府投资平台采取阶段参股方式,参股企业11家,参股资金10500万元;三是以存引贷。根据各商业银行贷存比及上交税收情况按公式计算确定财政间歇资金在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度,引导、激励银行对本地企业贷款;四是风险补偿。建立“助保贷”和“政银保”业务风险补偿金,市、区两级财政出资4000万元作为“助保贷”风险补偿金,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作为“政银保”风险补偿金,鼓励合作银行按1:10放大对荆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额度。“助保贷”实施不到2年,已为中心城区52家企业放贷近4亿元。建立担保代偿风险补偿金,对政府参股的担保公司合规经营出现的代偿风险进行补偿。五是续贷“过桥”。筹集资金3亿元,设立“市中小微工业企业续贷调度资金”,专项解决企业续贷“过桥”难题。已累计为160多家企业解决“过桥”资金27亿元。
2.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变事前补助为以奖代补。制定出台荆州市城区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整合市科技局管理的科技研发资金和经信委管理的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培育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第一期培育38户企业,已有24户企业完成培育计划,发放奖补资金1656万元。设立技术专项奖励资金,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设立出口奖励资金,鼓励引导企业开拓国外市场。设立“小进规”企业和销售收入过50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过100亿元)企业奖励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设立企业上市奖励资金,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
3.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变行政审批为竞争分配。用竞争性方式分配重大产业基金、县域经济调度资金、以奖代补资金。近三年,安排的上述资金总量已超过70亿元。
四、强管理,防风险,提质增效“做除法”
1.改革创新管理机制。荆州市财政局主动适应新常态,以改革创新破除体制障碍。改革预算管理,探索建立“4N1”预算管理模式。“4”指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N”指各种政府专项资金收支预算,“1”指部门预算执行平台。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通过部门预算平台进行编制和执行,实现预算编制全同步、预算收支全口径、预算管理全覆盖。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往来资金缴拨管理,清理规范资金出口。取消追加,对确实需要支出的,实行“一支笔、追改借、用后审、次年排”。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树立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注重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将市直所有部门预算单位全部纳入绩效管理范围,促使各部门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节约公共支出成本。健全财政监管机制,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开通网上实时动态监控系统,确保预算执行阳光透明。
2.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明确偿债责任主体,分类制定偿债机制;研究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意见,严格依法举债;建立政府一类债务与偿债资金来源对应关系,强化偿债资金来源锁定管理;建立政府投融资的预警系统,依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相应增加偿债基金规模;进一步健全财政风险准备金制度,确保到期债务按时足额偿还。
3.防范财政资金风险。执行本级财政预算和支出审批权限,各项资金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实施支出,以制度形式落实资金监管责任,降低支出随意性。建立预算执行监督、国库动态监控和财务核算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完善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做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