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多重并举 打造特色美丽家园
2015年,宜都市围绕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总体目标,坚持以“生态、融合、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多措并举,因村布局,持续给力,以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打造特色美丽家园。
一是着眼发展大局,统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在市第七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报告中对美丽乡村布局有了清晰而明确的定位,规划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为主线,各村资源和产业特色为节点,点线串联,构建“一山一谷一河一桥三中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框架。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专家设计、公开征询、村民讨论、项目评价”的办法,建立了项目规划编制及评价体系,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全覆盖。
二是注重区域特色,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我们因地制宜,突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以“生态人居、绿色产业、健康休闲、环境保护”等“四大工程”为抓手,建设宜居之村、富裕之村、活力之村、魅力之村。
1.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宜居之村。以建设农村新社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为切入点,着力打造红花套镇吴家岗村、姚家店镇黄连头村、王家畈乡横冲村等三个聚集发展型“中心村”,带动茶叶、桔柑、生态养殖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共投入财政奖补资金350万元,完善生产、生活、生态配套。建设村民文化中心和广场5300平方米,硬化居民点主干道2000米,修建公园、健身场所及绿化6000余平方米等,促进村庄整体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提升了村民幸福指数。
2.培育绿色产业,建设富裕之村。以宜岳、宜张高速公路建设和村村通客车试点为契机,抢抓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枝城镇架锅山和五眼泉镇弥水桥“一山一桥”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着力打造以架锅山村桃花和弥水桥村紫薇花等花卉苗木基地为重点的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农家乐,带动农村产业和旅游业同步发展。共投入奖补资金250万元,建成7.5公里通往景区的乡村道路环线,同时在村内高旷或平坦处建观景平台、停车场、候车亭等公众游乐设施,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花开时节,上千亩花卉基地灿若朝霞,吸引了大批游客,增加了农民收入。预计全年将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实现小水果和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农民年均增收2500多元。
3.引领健康休闲,建设活力之村。以九道河流域治理和“荆楚派”特色民居项目建设为结合点,立足于山水与文化融合,全力打造枝城镇九道河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集山水田园风光和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走廊。为倡导市民绿色健康的休闲方式,投入奖补资金200万元,沿着河道和田园中间修建一条长5.4公里,宽3.5米的杨守敬自行车健康绿道。车道铺设彩色沥青路面,与两旁的河流、垂柳、紫微花、植物园、景观桥、古朴民居等相映成辉,形成错落有致、功能分明、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带,游人骑行或漫步其间,凸显一种身心体验且充满活力的美丽乡村特色。
4.实施环境保护,建设魅力之村。以“美丽家园、清洁乡村”活动为依托,结合九凤谷旅游开发项目,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如五眼泉镇弥水桥村九凤谷是自然的原生态景观,幽深曲折的峡谷和激流飞溅的瀑布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攀岩探险、消暑纳凉。为保护村内自然环境,保持景区原始风貌,投入奖补资金30万元,积极完善村内道路、景观路灯、污水处理、垃圾箱等基础设施,同时,引导村民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栽种桃、李、樱桃、紫微等苗木,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改造“紫微园”等一批特色农家乐,极大地改善了村内环境面貌。近年来,全市共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07亿元,对10个乡镇127个村分步实施了 “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打造出青林寺、大溪、九道河、架锅山、渔洋溪等一批“山青、水绿、洁净、优美”的花园式村庄,充分展现出乡村的独特魅力。
三是高效整合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多元投入。在资金统筹方式上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了“财政投入、村民筹资、集体自筹、部门帮扶、社会投资”等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加强与交通、农业、国土、水利、林业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高效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集聚,形成合力。2015年,全市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800多万元,整合其他涉农专项资金28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100万元。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