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市财政局大力支持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近期,当阳市财政局积极筹集资金,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设立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艺奖,引导社会民间投入,大力支持本市创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该市文体局按照省、市创建要求,组织实施2014-2015年创建方案。两局抓住“五个一”,扎实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抓主线,筑牢一张服务网络。一是为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完善了“市、镇、村、户”四级网络。以“两馆一团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剧团和体育中心)为龙头,以镇(处)“一站一队一社团”(综合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和民间演艺团体)为桥梁,以村“一室一户一书屋”(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和农家书屋)为基础,建设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为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运行,市财政落实了创建工作专项经费500万元。从今年起,市文体系统按在编人员人均5000元公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系统新增工作经费53.7万元,新增城乡文化阵地免费开放经费20万元。为市图书馆新增投资550万元,其中:340万元用于设施设备购置,已安装调试和运行;210万元用于新增图书7万册,已进入招标采购阶段。市图书馆藏书达20万册,加上镇(处)图书分馆、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藏书,该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已超0.6册。
二、抓重点,完善一批服务设施。一是市、镇(处)两级政府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完成了一批新建扩建工程。市财政投资3000万元新建的市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妇幼活动中心已全部完工并逐步投入使用;10个镇(处)综合文化站通过规范化建设,站舍面积全部达300平方米以上;更新设施设备,功能更加完善,其中:淯溪镇在进一步完善文化站、民俗博物馆、图书馆设施的基础上,拟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又启动了仿明清“民俗风情一条街”建设和文化广场扩建工程;坝陵办事处投资230万元于占地2.55亩、建筑面积1561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已正式投入使用;玉阳文化站重新调整站址,新增活动室和活动广场,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庙前、王店、两河、半月、草埠湖等镇(处)均对文化站进行修缮改造,扩大了文化活动场地。二是各镇(处)选择2个村、1个社区、2个文化中心户、2个农家书屋为本镇的创建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目前全市有149个村和18个社区建成了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活动室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图书阅览、党员教育、农民科技培训等功能融为一体;81个村(社区)配备了健身设施。三是采取以奖代补、社会扶持等形式,为20个文化中心户、20个农家书屋配备了音响设施、书籍、体育器材。
三、抓关键,建设一支骨干队伍。一是为市直文化单位招录了4名专业人才。镇(处)综合文化站已全部配备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玉阳办事处、淯溪镇文化站已达到7人,其中,两河镇、淯溪镇文化站公开招录工作人员4人,半月镇调整文化站长一人,保证了基层文化站人员有序调整补充和工作的正常衔接、发展。落实村级文化管理员155名。二是对全市69家民间文艺社团、500余名文化志愿者、文化能人、文艺骨干进行了建档立卡,全面联络。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对市直文化单位在职人员、镇(处)村(社区)文化专兼职人员、业余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进行了集中培训。
四、抓活力,打造一批优势品牌。一是以政府买单的形式,巩固提高了一批具有影响的传统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28届长坂坡歌会、23届关陵庙会、10届社区文艺展演、6届少儿才艺展演、4届“沮漳风情”农村文艺调演、3届春节联欢晚会、2届“书香沮漳·文化当阳”全民阅读活动。淯溪镇“映山红文化科技节”、王店镇“田园之声”、坝陵办事处“锦屏之春”、草埠湖镇“情满湖乡”文艺汇演、两河镇“平原风”农民趣味运动会、庙前镇“龙泉夜月”故事演讲会等特色活动也举办多届,形成了品牌效应。为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开辟了多种展示平台,让群众开心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二是抓好公益电影放映。10个镇(处)已放映900余场(次)。三是彰显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市文化馆发扬“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单位”的光荣传统,启动了“基层文化培训年”活动,广泛开展基层文化辅导培训工作,组织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专家团送培训下乡、面对面现场辅导,参加人数达600多人,深受基层欢迎。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已对外开放,整个新馆计划8月底以前试运行。市关陵文管所采取多种形式向市民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及文化遗产知识,增强“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理念,确保地上地下文物安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加强城乡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市歌舞剧团在“我们的中国梦”湖北省百团送戏进万家和“民生当阳·边界行”宣传采访活动中,已累计下乡演出60余场。
五、抓绩效,创新一些服务方式。一是建立 “城乡统筹,四级流转”图书管理模式。市图书馆为总馆,镇(处)设图书分馆,农家书屋、社区、厂矿、部队设图书流转点。在全市建立了10个镇(处)分馆和18个图书流通点。总、分馆之间实行统一计算机管理系统,统一借阅制度和办证手续,实现图书借阅“一卡通”,馆外图书流通点每两个月流通图书一次。各个图书流通点据实相对固定图书2000册左右,每次流通图书不少于100册。市图书馆负责组织全市图书流转工作,负责对各分馆、流通点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为各分馆免费提供数字资源的共享服务,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解答各分馆、流通点工作人员及读者的咨询,负责对各分馆、流通点的服务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相关制度设计经过实践检验和反复修改完善,将于8月初正式出台。二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与武汉大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课题组联合进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课题研究。6月10-13日,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导陈波,委派四名研究生赴该市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调研,还与该市创建办工作人员深入镇村收集《当阳市居民文化生活调查问卷》200余份,于8月份完成研究报告。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