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郧西县根据自身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确立了重抓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三驾马车”的发展举措,加快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巩固提升产业地位,奋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大项目兴大产业
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坚持“上大项目、办大工业、兴大产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培植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工业,走绿色、低碳、高效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让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可持续推动力。
出台各项优惠招商政策,做到全员上阵应招尽招、创优招商、激励招商。重点建设白酒、服装、水泥、钒矿、滑石、锌锑、皂素、聚丙烯、铁精粉、重晶石、汽车配件、新型墙材、天河流域梯级开发等重大项目。以县工业园区为主体,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补充,加快发展水电、机械、建材、医化、矿化、食品、服装、电子工业,建设专业园区,把园区打造成县域经济重大项目发展的核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逐步形成“一个产业、一个特色、一个品牌、一种优势”的发展格局。
引资上大项目,政策支持开发新产品。引导各企业加大投入添设备、拓产能、扩市场,扶持一批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组织一批产品申报省、国家级知名品牌。精诚汽配公司投入2800余万元,从德国、法国、日本进口高端汽配制造设备38台(套);神风公司投入2100万元添置设备33台(套);鸿大粮油公司投入1300万元更新设备33台(套)。
今年郧西县力争入园工业项目10个以上,完成协议投资20亿元,到位资金4亿元,开工建设项目1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亿元,策划包装项目160个,督办实施110个重点项目,招商引资1500万元。
文化与旅游齐飞
继去年12月郧西县创建“湖北旅游强县”工作通过省验收后,近日,该县上津古城4A级景区成功通过省验收。目前,郧西4级景区已达到4家,2A级景区达到 8家,年旅游收入达到了11.05亿元。
旅游与文化共兴荣。郧西县在“十一五”深度挖掘七夕文化、全面开发旅游资源,以文兴游,日渐显山露水。靠文化旅游带动,全县发展了300多家农家乐和旅游商品店。并通过举办七夕文化旅游节,提升旅游开发水平,让世界七夕文化城名至实归。
今年,郧西县继续做好“旅游立县”文章。抓好天河景区、世界婚俗博览园、上津古镇、三官国际狩猎度假中心、水石门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推进工作;做好第四届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筹办工作;围绕七夕文化开发,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地域性、时代性的文化产品;积极争取“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中国七夕文化研究基地”落户郧西;继续编制好、完善好相关文化旅游规划;完善水石门水库、相关旅游配套设施。
与此同时,把天河七夕文化、民间说唱艺术等极具郧西民俗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增加旅游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交通、动漫、影视、气象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开发新的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
工业化谋农业化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是郧西县实施“农业稳县”战略的核心。按照蔬菜、林特、畜牧、烟叶、桑蚕、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培植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打“有机牌”、“绿色牌”、“无公害牌”,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建设。用现代旅游理念统筹农业农村发展,把农村当景区来建设,把基地当景点来打造,把农特产品当旅游产品来开发,把农民当市场主体来培育,把发展农业与打造旅游景点、新农村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实施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形成特色,制造“卖点”。
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坚持工农对接,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强“龙身”壮“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锻造农业产业链条,通过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突出山区特色品牌,发展壮大益群菜业、恒达扫帚、冬竹米椒等专业合作社。重点培育马头山羊、好香口菜、回家食品、织女丝绸、武当红酒、库区有机鱼等一批现代生态农业知名品牌。支持神武天滋、宏达食品、中绫丝绸等企业扩能达产,逐步培植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为抓好春耕,该县组织各部门倾力支农。县财政局拨付涉农资金4000多万元,县农信社发放贷款8400余万元。今春,已落实蔬菜26亩、蚕桑2万亩、烟叶2万亩,发展香椿、核桃等林特15000亩,培养标准化养殖大户200户。
加速推进城镇化
春节至今,城区郧安大桥、天河景区、环城路等建设工地,机器轰鸣,一直在紧张施工。
今年郧西重点抓好五龙河大道延伸段、东环路延伸段、北环大道(含延伸段)、悬鼓大道等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好部分专业综合服务市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以高速公路、县内主干道和沿江沿河为纽带,加快乡镇集镇、农村公共设施、中心村庄建设和农房改造建设;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打造一批边贸新镇、旅游新村、特色新区,着力彰显乡村风貌、田园风光、民居特色。
据相关部门介绍:城镇化势必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让农民“洗脚进城”,县城将容纳30万人、集镇20万人、农村10万人,让更多群众充分享受到城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