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夷陵区财政为群众健康撑起“保障伞”
近年来,夷陵区财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在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老百姓。2010年,全区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达14607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6.6%,支出总量比2006年翻了5番有余,年均增幅达到40.8%,为确保高投入实现高回报,夷陵区财政着力做好四件事:
第一件事: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在一个拥有80%的山区面积,40万农业人口的县级区实现医保的全覆盖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但也不是易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今,“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的口头禅已经听不到了,现在夷陵区的农民朋友们常说:“过去看病自掏腰包,现在看病‘新农合’报销!”。为向全民医保的目标迈进,夷陵区财政敢做“有心人”,通过增加投入、拓宽筹资渠道、争取政策资金扶持等多方面保障医保覆盖面的扩大。2010年共筹集新农合基金5290万元,全区参合农民达到387269人,参合率提高至97.2%,部分乡镇的参合率达到100%,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健全。
第二件事:提高补偿额度。本着“增加一份补偿,减少一份负担”的想法,夷陵区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水平,不断提高对居民的各种医疗补偿额度。2010年,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由10元/人提高到15元/人,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率达到88%,区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率达到60-70%,区以上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率达到50-60%,封顶线也从2007年启动之初的1.5万元提高到5万元;出台了《夷陵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门诊限额补助办法》,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补助,因长期患慢性疾病、大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抢抓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机遇,实行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零差率销售,年让利约400万元,新型合作医疗对参合农民使用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全区参合农民减轻药品费用负担数十万元。
第三件事:提高“医治率”。“从我们村到县医院,最快也要个把小时,如果当时没有乡卫生院的及时治疗,一定会耽误最佳救助时间,我这条命估计也保不住了,多亏了卫生院先进的仪器和医护人员熟练的技术啊!”下堡坪乡村民王家新常常感叹到。2009年9月7日,王家新因心脏病突发,当即在乡卫生院得到及时的救治,恢复后,来到卫生院办理合作医疗报销手续的他握着医护人员的手不肯松开,他说:“我真是赶上了好政策好时代,在家门口治好了病,还给报销医药费,真是感谢党、感谢政府......”。为让农民享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医疗保障,夷陵区大力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资金600万元,为医疗卫生单位购置基本医疗设备70台(件)。先后投入300万元加强村卫生室改建力度,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完成村卫生室提档升级达标178个。安排专项资金为各村卫生室配备了基本诊疗设备,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面貌一新的村卫生室遍布乡村。共引进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200余人,选拔卫生拔尖人才22名和卫生专业技术骨干110名,组织城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支医下乡22人,全区共有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达987人,注册乡村医生545人,每千农民拥有乡村医生1.05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人、护士1.5人。
第四件事:提高均等化水平。夷陵区是一个集矿区、坝区、库区、山区、城区为一体的多元性新型区,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水平、地域特点差异等容易造成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曾经一度的发展不平衡让部分农民还停留在“头痛脑闷熬一熬,实在不行找‘赤脚’”的状态中,为让深山老林居民和城镇居民同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夷陵区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公共卫生医疗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技术力量薄弱和硬件环境差等问题,下大力气改造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加强乡镇医疗卫生人员培训,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初步实现“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村村都有合格的注册医生”的目标。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13日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