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宜昌市五峰、当阳、宜都、点军四县市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在省综改办的支持和指导下,经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多方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9年,宜昌市共4个县市区,33个乡镇,393个行政村开展了459个财政奖补项目,其中新建和维修道路1715608米,新建和维修桥梁13座,疏挖沟渠289828米,新建和维修泵站、涵闸58座,造林绿化126米,环卫设施22项,公共文化设施21项,新建安全饮水水池35个,抗旱井40口,低洼田改造300亩,铺设饮水工程管道574700米,其他25万元。共筹集资金9385.38万元,筹集投劳工日453.18万个,其中一事一议筹资1002.3万元,以资代劳折资额1470.24万元,集体自筹2938.75万元,社会捐赠228.77万元,部门帮扶1136.27万元,县(市、区)落实财政奖补资金601.99万元,申请省财政奖补资金1247.72万元,其他445.09万元。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其成效主要表现:
一是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通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程序的严格操作,让农民参与公益事业讨论决策,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推进,把项目工程建设资金的预算、筹集、使用和决算,都纳入到广大村民的监督之下,让农民群众对公益事业建设有了真正的知情权,农民群众对公益事业建设更为关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
二是促进了农村干群思想观念转变。在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之前,大多数农村干部群众在公益事业建设上普遍存在着等、观望、依赖的思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出台,触动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美好家园的迫切愿望。在广阔农村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大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喜人局面,从以前“要我干”转变为现在“我要干”。
三是促进了村级规范化管理。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村级村务公开制度,村级档案管理制度和村级公益事业管护制度,在实施财政奖补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簿、筹资筹劳方案、工程施工合同、验收报告等。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也促进了村干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是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和新农村建设。毋庸置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我市各试点县市区,在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方面,注重发挥农民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实上突出一个“奖”字,将奖补额严格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工作量挂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和新农村建设。
五是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多渠道投入。过去办公益事业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只有群众筹资,没有村级积累投入,没有社会赞助,往往公益事业办不起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从单一的农民筹资筹劳投入转变为政府、集体、社会多元投入,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六是促进了农民负担规范化管理。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进一步规范了村级“一事一议” 筹资筹劳的程序、范围和标准,筹资筹劳由农民做主,对向农民集资摊派,农民有权拒绝,有效地防止了加重农民负担现象的产生。
七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过去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村级无力解决,影响了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资金有了一定来源保障,农村公益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随着投入量增大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明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将明显增强,从而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