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作为安阳市而言,要建设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很重要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安阳市自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来,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资金整合范围不断拓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已呈蓬勃发展之势。
截止目前,全市共投入资金56亿元(含社会资金)用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已确定了18个省级新型农村社区、25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3个整体推进县(市、区)、10个整体推进乡(镇),启动建设了113个新型农村社区,涉及359个行政村,已建成新型农民住宅楼6246栋,已有12028户农民入住。全市 113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6万亩。安阳市财政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建设起点高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
专门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任务、目标及措施。安阳市大力实施“52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率先将具备条件的500个左右村庄整合为2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腾出和节约10万亩土地;2020年,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将基本完成。安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伊始,就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参照城市社区标准编制建设详规。人口规模必须在3000人以上,条件允许的,人口规模还可以增加。住宅布局提倡多层、鼓励高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相一致,做到“三规合一”。目前,在全市已启动建设的113个新型农村社区中,1万人以上的社区24个,5000-10000人社区38个,3000-5000人的社区51个。
二、节约土地多
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建新必须拆旧的原则,建设前均与村民签订了旧村旧宅拆迁合同,以确保腾出和节约土地。我市目前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均为多层或高层,具备建设条件的500个村庄整合为200个社区后,可腾出、节约建设用地10万亩。由省委卢展工书记亲自命名的滑县锦和新城新型农村社区,共整合33个行政村,可容纳近5万人居住,总投资34亿。其中,一期工程整合18个村、4737户,投资12亿元,二期工程整合15个村、5206户,投资22亿元。该社区将在两年内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仅此一个社区即可腾出、节约建设用地7000亩。
三、财政投入大
按照“省市奖补、县乡为主、部门支持、农民主体”的原则,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市、县财政专门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并采取以奖代补形式,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市、县财政共投入70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3.5亿元专门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从今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将拿出7000万元专项资金。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整体推进县(市、区)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其他县每年不少于800万元,各城区每年不少于500万元,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公益服务设施及产业发展,根据规模大小、建设标准及完成时限,给予资金扶持。如林州市制订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激励扶持办法。2011年,共筹集资金3000万元,重点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设,并规定凡是符合条件,在小城镇、中心村、产业集聚区购买多层、高层住宅的农户,每套住房奖补1万元(其中林州市财政担负0.7万元,迁入地乡镇财政担负0.3万元)。
四、土地政策优
在已经下发的《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方面的政策进行了明确规定。一是县级政府要依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划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范围,优先使用村镇原址建设用地。在原有旧村镇建设用地上建设社区的,且建设用地有合法来源的,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应依法申请土地登记;新建社区尽量使用原建设用地、废弃地、荒地,确需占用耕地的,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按程序申报、审批,优先配置用地指标。二是坚持建新拆旧,确保腾出和节约土地。各县(市、区)要制定旧宅拆迁补偿标准,制定具体的旧村旧宅拆迁补偿办法、措施,避免出现村庄增加、土地浪费的现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建新拆旧原则,建设前要签订旧村旧宅拆迁合同。对村庄整治腾出的土地,首先复垦为耕地,新增耕地作为拆旧区纳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的,优先满足本社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用地,节余指标可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有偿调剂到城镇、产业集聚区及重点项目集中使用。所得土地出让收益及时足额返还农村,主要用于改善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土地复垦、建房补贴,特别是农村拆迁补偿。三是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凡列入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规划需要迁并的村庄,一律停止审批新的农村宅基地,尚未列入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规划的村庄,要引导村民到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房、购房。尚不具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条件的村庄,要控制建设规模,尽量引导村民集约、节约用地。
五、资源整合广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我市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大大提高了资金的聚合效应和使用效益。在具体实践中,按照“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积极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等可控资源和上级扶持资金,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合理确定投放项目和范围,优先、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今年开始,每县(市)将从上级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中拿出1500万元,纳入市财政专户,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各县(市、区)都要建立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平台,依托长期发展规划,对能够整合的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入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的农村公路、沼气、饮水安全、农家店、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标准化卫生室、村镇文化室(站)、农家书屋、村级粮油、供销超市等建设项目,投放和建设时要优先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布点。凡是规划合并的村庄,不再安排规模大、投资大的建设项目,切实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六、农民就业近
“产业为基、壮大实力,就业为本、增加收入”是社区建设的前提,也是社区建设的目标。为此,我们着重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确保建设的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附近都有主导产业,就近就地吸纳入住农民转移就业,实现了就近务工不进城、就近就业不出村、就近致富不离农。目前,在已经建设和在建的新型农村社区中,全部具备产业基础,周边均分布有工业、商贸物流业、旅游业、高效农业、现代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在安阳市已开工建设的113个新型农村社区周边企业的工业产值达400亿元,可转移20万名劳动力,新增人员中青年劳动力全部可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将有80%以上转变为产业工人、个体工商业户、种养大户或从事高效农业生产,工资性收入和来自三产的收入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社区中人均现金收入中的非农业收入占到64%。如龙安区南田街道办事处南田村有3200多人,其中2/3的村民都在村庄附近的豫北金铅公司上班,在企业工作的村民收入平均可达2000—3000元,技术型的村民月薪高达5000元。
七、发展模式新
在建设中,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了许多符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如林州市的整市推进、滑县的产业带动、龙安区的企业援建、安阳县曲沟镇的整镇启动等,逐步形成了工业带动型、大户参与型、城郊带动型、平原农区型等建设模式和“乡镇组建”、“村集体自建”、“成立公司联建”、“委托工队助建”、“农民自建”等五种建设途径。安阳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结合实际,创新提出了城镇发展带动型、多村一社区型、产业带动型、整体搬迁型、村企联建型、原址改造型等6种建设模式,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梯次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