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绽放“现代”魅力
——黑龙江财政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纪实
稻田旁,先进的智能化浸种催芽中心赫然矗立,稻田里谷粒饱满,丰收在望。
黑龙江五常市民乐乡施行的智能化浸种催芽,仅仅是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随着一个个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实施,在黑土地上,现代农业示范区越来越显示出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的无穷魅力。
标准化生产提高作物科技含量
五常素有水稻王国之誉,目前水稻播种面积近200万亩,出产的五常大米同时拥有“国家地理注册证明商标”、“中国原产地保护品种”和“中国名牌”三项桂冠。
一直靠传统种植方式耕作的民乐村农民,今年彻底转变了种植方式。
“以前各家各户选种的水稻种子品质不一,经常出现烧芽、烧苗的情况。今年乡里成立了水稻专业合作社,由浸种催芽中心统一供种、催芽、育苗,苗齐苗壮,在生长过程中施肥也少,生产成本减少近20%。”村民赵开进兴奋地告诉记者,“从春耕到秋收,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年初农户们就按每斤两块四的价钱与合作社签订了集体收购协议,价格要比个人销售高出七八毛钱。照现在这样,今年俺村人均收入就得超过1万块钱。”
今年,五常市利用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投资600万元、市财政自筹400万元,在民乐、中粮建设了两处智能化浸种催芽中心。民乐乡党委书记宋德旭介绍,乡里这个占地1050平方米的智能化浸种催芽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实现全程监控,今春催出的15吨芽种不仅提供给乡里的农户,还销售到整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水稻浸种催芽工厂育秧基地建设是我们今年的工作重点。”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冯广栋向记者介绍,黑龙江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通过整合市县资金,拟在全省重点水稻大县建设70个大中型水稻浸种催芽工厂育秧示范区,每个项目区计划补助600万元,共计3.5亿元。同时,通过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催芽坐水播种、密植栽培等各类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综合集成运用,示范区内实现良种良法全覆盖,科技贡献率达72%,比非示范区高10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规模经营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30多年后的今天,从统一浸种催芽成本低质量高、土地连片才能适合大型农机作业等方面,黑龙江人越来越意识到,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跨越,首先要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土地、农机、人力、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在鸡西市鸡东县国家级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内,望着一期已实现集中连片的7000多亩水田,鸡东县财政局副局长刘彦磊告诉记者:“年初,我们在示范区内建立了哈达河有机水稻专业合作社,将新华、长兴等5个村的2万亩水田以租赁的方式整合到一起,为的就是能够实行统一耕种、统一品牌、统一经营。为了调动农户的入社积极性,我们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与农户签订租赁合同,并在育秧前就兑付租金。”
“高于市场20%的价格?”面对记者的疑问,刘彦磊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仅水田小池改大池后,新增面积300亩、增产30万斤;实行统一科学耕种、品牌经营后,2万亩水田每亩可增产150斤,总增产量可达300万斤,累计可增收330万斤,按照目前1.5元/斤的市场价格计算,年增收可达495万元。”
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建成后,附近5个村户户受益,农民直接增收5000元,解放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户均增收2万元。同时,成立水田农机合作社,为水稻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目前,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在黑龙江省遍地开花。同时,他们还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通过“联大靠强、合作共建”的运营模式(“联大”即联合龙头企业、农牧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靠强”即依靠强县、强乡、强村),重点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机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充分发挥资金和技术实力,整合土地,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在工作推进上,通过选点、连线、成片,逐步推进,形成规模。从目前建成的5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来看,最大连片地块在10万亩以上,最小的连片面积也在2000亩以上,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方式,真正形成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局面,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机制引领效应明显。
目前,通过组建大型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装备世界领先的大型农业机械,示范区内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全省机耕、机播面积和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均居全国首位。
发展现代农业财政大有作为
多年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新形势下财政支农工作的战略选择。
根据旱田区和水田区不同特点,黑龙江省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业发展基础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具有代表性的产粮大县(市、区)进行试点。目前,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县(市)已达52个。
而有针对性的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仅2010年,全省17个县(市、区)的高产玉米和优质水稻示范区项目建设总投资就达到14.2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4.22亿元,整合省级财政资金4.32亿元、县级财政资金3.15亿元,部门及社会资金1.5亿元,农民自筹1.08亿元。2011年年初中央财政下达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达到4.67亿元,比上年增加4500万元。
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地方发展优势特色和安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稳定增收。目前,黑龙江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重点,以构建运行科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目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创新工作机制,集中资金重点支持粮食主导产业发展,解决了多年来制约全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与“瓶颈”问题,建设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科技覆盖的水田和旱田两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基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和产业化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在示范区共同实现。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30日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