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保障房圆百姓安居梦
“安居”,是每一个人的梦想。
如何让不同层次的百姓实现安居梦想,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哈尔滨大手笔、大投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举措为百姓带来了福音。“公租房”、“廉租房”、“经适房”、“棚改回迁房”,“四房并举”确保住房保障全覆盖。
担当:打好棚改歼灭战 解决百姓住房难
王永春是哈市首轮棚改规划的受益人,他是道外滨江小区的棚改回迁户。他告诉记者,从棚改拆迁到搬入新居,政府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帮他圆了楼房梦。
滨江小区是哈市新一轮棚改拆迁的“第一铲”。2008年初,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摸底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三年时间改造主城区530万平方米、85片棚户区、解决8.5万户居民住房困难的工作目标。
这次大规模拆迁改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两轮棚户区改造后,剩下的棚户区地块基本都是没有市场开发价值难啃的“硬骨头”。在多年改造遗留下的棚户区里,居住的都是无法靠自身力量摆脱困境的特殊困难群体。
如何让棚户区居民有房住,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下了一番大功夫。“由政府主导完成”、“拆一还一靠户型”、“设置补偿标准底线”等七项保障低收入和困难群众住房需求的政策创新,让最困难的被拆迁百姓不花一分钱,也能住上新房子,这便是新一轮棚改政策制定的基本标准。正是在这种棚改优惠政策的促进下,大片棚户区被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搬离棚户区,搬进高楼大厦,哈市随处可见一片繁忙而又和谐的景象。
这一轮棚户区改造让8.5万户居民搬离了棚户房。
然而,哈尔滨仍有十几万户居民生活在没有上下水、夏天漏雨、冬天挨冻的棚户区里。他们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好房子,希望从低矮破旧的棚户区搬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小区。
2010年,原本是哈尔滨市“3年内完成主城区全部棚户区改造”任务的“收官”之年,但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中兴”发展战略的要求,再次实施棚改扩容,将范围由原来的“主城区”扩大到“绕城高速以内区域”,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该区域内现有1134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由此,棚改“收官”之年变成了新“3年计划”的“起步”之年,到2012年,哈尔滨老城区棚户区将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棚户区居民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提升: 高标准严把质量关 确保百姓住安心房
搬新房,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房屋质量和小区的配套问题。政府建的保障房质量、配套到底咋样?
高低层错落的建筑群、忙进忙出的工程车、工人们挥汗如雨忙碌的施工……这是记者6月28日在哈尔滨市最大保障住房项目群力民生尚都建设现场看到的一幕。见到张女士时她刚刚签完购买经适房的合同。听说记者是来采访保障房建设情况的,她便自告奋勇的当起记者的向导来。在E区22栋门前,张女士兴奋的指着七层楼的位置:“以后那里就是我的新家了,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房。”
据张女士介绍,她是在前几天的经适房摇号中获得的选房资格,经过多天考虑她选了一套六十多平方米的小高层,今天来交首付款,签订购房合同,下一步办理贷款,9月末就能拿钥匙了。张女士说,虽然现在还进不了新房,但她只要有时间就来这看看,大理石的楼道、洁白的墙面、整齐划一的楼宇,正在建设的庭院,这一切都让她觉得生活很有奔头。
据了解,群力民生尚都项目是哈尔滨集中有限财力、拿出优势地块,配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超大型易地安置社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全市最好的地块之一。在这里棚改易地安置房、回迁房、经济适用住房等哈市各类保障性住房是应有尽有。为确保保障房建设质量,群力民生尚都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仅配建了雨污分流、光纤入户、地下停车位等设施,住宅建设中更是广泛应用了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为确保小区功能完备,该项目区域内规划了两座大型现代主题公园,设置大型休闲娱乐活动广场,容积率低、绿化率高,展现新区宜居、生态、休闲及娱乐为一体的景观盛宴,小区内的居民推开窗就能看到绿地,走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园林生活。不仅如此,在该项目开发建设初期,政府就做好了教育、医疗等相关配套,相关部门不仅成功引进了兆麟小学和76中学两所名校,还包括新三中、在建的康复小学、哈尔滨轻工业学校等。哈医大一院分院也已确定在此安家,银行、邮政、商场、超市一个都不少。
不仅如此,哈市在棚改及各类保障房建设过程中,规划、国土、建委等相关部门都提前介入,参与制定相关计划,优化规划设计,明确土地指标,整合征拆范围,优先搞好规划配套。在今年首批启动的49个棚改项目中,哈市已经规划了24条市政道路、11万延长米地下管网,配建中小学、幼儿园、警务室、图书室等公共服务设施440处;配建绿地100万平方米,停车泊位5.5万个。
攻坚:“四房并举”全面覆盖 改善百姓居住环境
为棚户区居民解决住房;为生活困难人群配建廉租房;为中等收入人群建设经适房;为“夹心层”提供公租房……在这个对不同层次人群采取不同方法的住房保障计划中,政府将多管齐下,四位一体,力争到2015年,解决全市13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实现四环路以内棚户区居民全部入住新居、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的目标。
在此过程中,哈尔滨市将以棚户区改造为载体,依托“新三年棚改扩容”计划,3年内完成哈尔滨绕城高速内1000余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2011年作为该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年,将启动四环内剩余99片成片棚户区和614处边角地零散棚户房的征拆工作,面积将达800余万平方米,这一数字相当于2007年前哈市每年棚改征拆面积的8倍,年内将有2.6万户棚改居民回迁新居。在廉租房供给方面,为筹集更多的廉租住房房源,哈市自2007年起在新建住宅项目中按2%的比例配建廉租房,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源从2006年以前的138户增加到现在的1530户。今年起,哈市计划将廉租住房政策的保障范围由城区扩大到城区所辖镇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建廉租住房2460套。
同时,为确保工资不高的中等收入人群住有所居,哈市实施了经济适用住房政策,2011年,计划提供4000套经适房,同时全年落实4000万补贴资金,确保1000户家庭享受经适房补贴。采取集中建设和统一配建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建设万套公共租赁住房,通过限定套型、面积和租金标准,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此外,哈市还将以完善配套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为重点,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加快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和棚改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建设,使中低收入群体通过实物配租、领取补贴、购买保障性住房等多种途径改善居住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制定出台规划保障、土地出让金周转保障和招商引资保障等配套政策,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供保障。抓住国家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争取贷款支持;充分发挥市城投公司融资平台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来。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