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注雪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财源建设纪实
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只用了3年时间;城镇居民收入、农民收入、公务员收入实现“三个倍增”,也只用了3年时间。自2007年起,素有“中国雪乡”之称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以振兴财源为核心,推动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财政“蛋糕”迅速增大。
工业“裂变”扩张财源
工业是牡丹江经济发展、财税收入的主体和支撑。加速振兴财源,工业必须担当主角。牡丹江把工业立市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财源振兴的首选战略,财政千方百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上新项目,实现规模裂变。
建新水泥是牡丹江市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2008年改制重组恢复生产后,因缺少流动资金,眼看企业想扩大生产规模的想法“胎死腹中”。了解这一情况后,牡丹江市财政局在省财政厅的协调下,以反担保的形式帮助企业解决了5000万元贷款,使企业产量提高到100万吨。2010年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7亿元,同比增长36%。
支持企业改制重组、靠大联强,实现产能扩张,牡丹江财政身体力行。
军转民企业富通汽车空调压缩机集团,由于建设周期长、贷款负担重等原因,企业陷入困境。为了生存,该企业两次“外嫁”,先后与长春一汽、山东潍柴动力合作,盘活资产2亿元,打破了发展僵局。但遗留的贷款问题却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打通融资渠道,牡丹江市财政局积极争取省财政厅的支持,筹集资金1600万元,一次性化解企业陈欠贷款8500万元,畅通了企业的融资链条。目前,富通集团产能达到110万台套,在全国同行业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二。
牡丹江首控石油厂是国企纳税大户,2007年5月,该企业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严重亏损而被迫停产。2008年10月,牡丹江市财政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筹集财政间歇资金4000万元,协调商业银行贷款5500万元,为企业注入流动资金,使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在财政的支持下,该企业与辽宁宝来石化集团成功重组,将投资20亿元,新上年产200万吨重交沥青、80万吨加氢、60万吨焦化等项目,投产后可实现税收10亿元。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牡丹江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实现470.8亿元、51亿元,同比增长58.3%、83%,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以上,10大财源企业税收同比增长81.3%。
项目建设支撑财源
项目、投资是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近3年来,牡丹江通过持续开展“准备之冬”、“动工之春”、“机遇之夏”、“俄日韩”活动周等活动,累计引资1000多亿元,推进市级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全部建成运行或达产达效后,牡丹江市财政收入将实现翻番。
百佳信生物科技公司是牡丹江从北京引进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在财政的支持下,该公司以土地置换的方式,投入资金2000万元收购了北车集团2万吨赖氨酸生产项目。2010年,该公司总投资11亿元开工建设了年产800万吨多杀霉素和6万吨聚乳酸项目。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税收2.3亿元。
桦林佳通是由外资收购桦林轮胎成立的独资企业,牡丹江市财政局帮助企业先后化解债务8亿元,安排资金3400万元,剥离了供水、供热等企办社会职能机构,减轻企业负担。财政的支持激发了企业的投资热情,桦林佳通用了2年时间投资4.5亿元将产能扩大到600万套,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7.78亿元,同比增长39%;上缴税金7603万元,同比增长34.2%。
引进战略投资,壮大后续财源。国网新源公司投资53.8亿元的海林荒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即将全线开工,建成后年可实现税收1.6亿元。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投资16亿元组建北方工业园区,500套风电整机及叶片等零部件生产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税收3亿元。与大庆油田合作开发的10万吨油页岩先导基地项目,总投资4.45亿元,一期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利税6000万元。
抢抓政策机遇,扩大投资拉动增长,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马。牡绥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建成后,将带动财政增收35亿元;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将带动口岸国际贸易提高20亿美元;镜泊小镇建成后将拉动全市旅游业收入增长20%以上;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3年完成改造面积近250万平方米。
据了解,在项目建设中,牡丹江制定并落实了重点企业项目包扶制度,12名市级领导、76名城区党政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领导对159户企业和项目进行重点帮扶。围绕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出台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扩大出口、投资融资、开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造纸产业,激活石化产业,拉长煤化工产业链条,培育做大汽车配套、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稳固壮大现有财源。
金融手段激活财源
通过资源融合、金融创新,留住域内资金。牡丹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追回资金9亿元。制定实施《牡丹江市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励暂行办法》,金融机构相继推出“速贷通”、“仓单质押”等新产品。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302亿元,贷款余额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
通过项目打造、产业发展,引进域外资金。牡丹江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融资服务中心、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双百亿”工程融资,与省建行和省中行分别签订了200亿元、150亿元的框架战略合作协议,开通了对俄、对韩等国际金融业务直通车,浦发、中信等股份制银行营销团队进驻牡丹江,目前在牡丹江市开展业务的银行发展到20多家。
扩大直接融资,制定并实施《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支持大连科冕木业登陆深圳中小板募集资金3亿元,引进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华联控股集团增资扩股响水米业,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发行首批“政信富民”理财产品3.4亿元、企业债15亿元,扶持炼油、东北高新等企业实现税收8亿元。与此同时,整合政府资产、资源,壮大投融资平台实力,将广兴公司改组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组建龙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新创新国有担保公司,做大城投公司规模。目前4家公司融资、担保能力扩张到120亿元。
金融与经济融合发展,助推了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速跑”。2007年—2009年,牡丹江市财政收入实现了3年翻一番,取得了全口径财政收入、市本级财政收入和市本级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工资“三个翻番”的佳绩。2009年,牡丹江市综合发展指标跃居全省第一,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7.2亿元,比上年增长31.5%。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