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城子河区—巨笔绘就“北部经济圈”
“十一五”期间,城子河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增长、上项目、调结构为中心,深入开展大上项目、改进作风和环境综合整治三项活动,加快资源深加工新型工业园区和金三角商流物流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绿色特色农业、近郊旅游休闲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鸡西“北部特色经济圈”,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该区区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3亿元,5年增长102.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936亿元,5年增长263.8%。五年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8%,累计完成20.8亿元。
工业经济风光好
城砖社区地处偏僻,这个过去鲜有人问津,更不可能将之与工业联系在一起的地方,而今却大放异彩,变成集煤炭深加工、预拌混凝土和新型建材、机械加工等业布局地的新型工业产业园区,成为今后城子河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这一切缘于该区实施的大园区承载、大项目引领、大企业支撑的“工业立区”战略。“十一五”期间,该区工业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建成38个重点产业项目,实际利用域外资金12.5亿元,增长154.9%,取得预期经济效益。
依托区域内两大水泥生产企业,建成建明、坚实、城海3个预拌混凝土项目,年生产能力达到105万立方米,覆盖我市建筑市场,解决了工地现场搅拌混凝土污染环境的难题,年实现产值3.52亿元、税金4000万元。
做大做强煤炭深加工产业,打造“流金淌银”的产业链条。目前,该区洗煤企业达11家,生产废水全部回收利用,也拉动了节能环保型煤生产。“十一五”立项建设的博胜年产2亿标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将于2011年达产达效。
通过关停并转、技术改造,使轧钢行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以城东冶炼公司为龙头,整合区内机械制造资源成立的轧钢集团健康发展。城东冶炼生产出低碳国标热轧圆盘条,填补了我市该项产品的空白。
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270户。五年来,区乡工业产值和利税分别增长182.2%和163.8%。2010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8890万元,超“十一五”规划目标17.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别样红
市场接踵,精品荟萃,车辆穿梭,人流如潮。置身于我市商流物流中心——城子河金三角经济区,让人时刻感受到它强劲的发展活力。
“十一五”期间,经济区累计实现交易额22.1亿元,上缴利税11403万元,占该区同期财政总收入的13%,成为城子河经济一个稳定的增长点。
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机械加工、建筑、民办教育等6大产业,矿山机械、建材、钢材、汽车销售、汽配汽车修理、第三方物流、仓储、旧物、二手车交易、宠物等十大专业市场,经营档次和规模实力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金融服务、科技中介、项目策划、理财顾问、投资与资产管理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五年来,金三角经济区交易额和利税两项指标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如今,一个服务市区、连接城乡、辐射周边的我省东部商流物流集散地已经粗具规模。
生态、民俗旅游人气旺,长青卧龙湖山水、永丰朝鲜民族风情、穆棱河北岸农业观光等旅游板块各具特色。青山绿水、淳朴民俗换来了“真金白银”。
“十一五”期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实现5400万元,年均增长13%。
民富村美新画卷
小汽车进门、农民住上楼、柴煤灶“下岗”……这五年,城子河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的幸福指数犹如芝麻开花,节节攀高。2010年,该区农业总收入实现8100万元,5年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31元,5年增长113%。
农业种植结构日趋优化,绿色、无公害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97万亩。“阿之麦”稻米香飘省内外,北虫草、大榛子、山药等高效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粮食作物的比例逐年提高。
畜牧业产值逼近农业总收入“半壁江山”。设施养殖规模化趋势显现,全区畜禽总量达到63.8万头(只),其中,生猪饲养量突破10万头,成为我市养猪大区。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培育产业化企业7家。其中,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2010年,龙头企业日信食品有限公司出口山野菜740吨,同比增长44.5%,有力拉动了全区外向型经济发展。
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发挥朝鲜族优势,扩大对韩劳务输出。“十一五”期间,全区输转2.3万人,累计实现劳务收入1.8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建成1.58万平方米新华农民住宅小区,完成泥草房改造310户,建设户用沼气池1200个,水泥路村村通、组组通,荒山、村屯和道路绿化1800多亩。各村、组实现净化、美化,建立健全了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和谐美景“入画来”
“屋不漏,取暖好,水甘甜,路通畅……”接收破产的城子河矿企业办社会职能两年来,区委、区政府情系于民,不断投资改造矿区供热、供水管网、维修住宅楼……使群众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年来,通过政府投入、对上争取、社会支持等多种渠道,该区累计投入民生资金5.6亿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2009年5月,煤矿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启动,共建设40栋25.5万平方米住宅楼。2010年,具备入住条件的22栋,安置741户动迁居民,配建廉租房110户,受益百姓告别了烧煤做饭、取暖的平房。
城市道路、污水处理、供热、供水管网、兴城广场、绿化亮化美化等重点建设项目,在让城市变美、变亮的同时,更让全区百姓享受到了优质的社会服务。
社区和行政村都建成标准化卫生服务中心(所),构筑起以区为中心、社区(村)为基础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乡村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村有线电视的普及率达90%,基本形成覆盖区、乡、村三级的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网络。
农业灌渠和安全饮水等水利工程,让农民用水、饮水无忧。偏远村组电网改造提速,致富的“银线”四通八达。
2010年,该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23元,5年增长102%。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低收入家庭廉租房补贴应补尽补。城镇医保和新农合覆盖率达98%以上。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