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EN

热门检索:财政收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降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全国财政新闻联播>黑龙江财政新闻联播

从加快园区建设看海林市全力推进提档升级

  7月18日,在俪涞国际酒店开业庆典上,台企联85位台商送给台企联会长、俪涞国际酒店的董事长郭山辉一幅字,上书“群贤毕至”,希望台商们和他一样都来牡丹江,来海林投资兴业。

  为什么到海林来投资?到了海林经济开发区,台商心里的这个谜团逐渐解开了,那就是这里逐步升级的投资环境。在大牡丹江加快“双调双转”的今天,在大牡丹江全面提档升级的今天,在大牡丹江提出财政收入三年再翻一番的今天,作为牡丹江的“后花园”,海林正处于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在海林全面提档升级过程中,海林经济开发区就像是海林的内存,需要更新才能保证海林的高速、高效、高质量的运转。尤其是在今年6月得到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金字招牌后,海林经济开发区更需要与“国家级”的标准和要求全面对接,在大牡丹江框架内放大“国字号”的品牌效应。

  升级:同城化的关键点

  沿301国道驶进海林市境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坡上那块“海林经济开发区”的巨型广告牌。再往前行,海林城区北侧的那片开阔地不仅拉开海林城市的骨架,也在加快牡海同城化的脚步。

  海林经济开发区距离牡丹江市仅12公里,是牡海同城化的关键点。说到该开发区的定位,那就是开发区是海林的新城区,是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市领导、海林市委书记马里说得更是简洁明了:“就是要进一步融入到大牡丹江建设中,早行动、早受益。”

  这个精准的定位其实是在逐步探索中明确的。2002年4月19日,省政府批准了海林建立省级开发区——黑龙江海林生态农业开发区。但海林人发现,仅以生态农业为主,园区承载的功能实在太单一。于是海林人调整定位,提出了“一区多园”的新思路。后来在此基础上,海林决定把木业产业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建设海林国际木业城。

  市十次党代会后,在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建设中,海林提出打造牡丹江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并提出了打造中国北方地板之都战略设想,开发区目标指向建设地板装饰材料基地。这一定位,迅速带动了海林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并有力地助推海林实现了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五年的目标。

  按理说,海林经济开发区此时可谓“功成名就”了。可就在今年,海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却更忙活了。“累了就找地方眯一会儿。”升格为“国字号”后,他们目前正忙着与国家相关要求在定位、规划、功能、政策、机制上进行对接,加上开发区的日常管理等工作,让管委会每个人每天都绷紧弦。

  对接是一种升级,在这个升级的过程中,海林经济开发区的升级思路也逐渐清晰:那就是建设“产业特色型、生态花园型、实力效益型”的“三型”开发区。产业特色型,就是加快构筑“高端、高质、高新”的产业基地,生态花园型就是打造低碳生态型、循环创新型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实力效益型就是严把土地指标、环境容量、财政贡献三关。这样“三型”园区的实质不言自明:让开发区提速、提质和提效。

  从“引资”向“选资”迈进

  海林经济开发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证。

  其实不单是开发区管委会,用海林人的话说,招商的激情已经传到了海林的每一个神经末梢。从思索客商在哪里,到如何招商,再到如何留商扶商,海林经济开发区人士正在不断“换脑”。

  “换脑”的成果,直接体现在招商引资上。缺少人脉关系?海林就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发动每一个海林人提供在外的亲戚朋友联系方式,并把“海选”的结果制作成海林籍在外人员名录,这为海林人走出去招商打下基础。

  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去攻克,耗时又费力,海林创造性地把行业协会作为招商引资的“把手”。如今,海林已经和全国木业的4个最高层次的协会建立了联系,在这些协会中聘请了8个国家级、省级的专家做海林的经济顾问。

  海林市还调整成立30支招商小分队,将市级领导承担的招商任务以四个班子为单位进行“捆绑”,突出整体招商效果。

  这种“招商总动员”的效果非常明显,截至目前,海林市新引进项目8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23个,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54个,计划投资87.5亿元。而作为项目的载体,海林经济开发区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目前开发区新引进项目22个,预计全年新引进项目将达到30个以上,实现税收2.3亿元。

  针对招商引资的升级,海林经济开发区提出这样一个思路: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进、大项目支撑“四大”战略,加快实现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也就是说,今后招商引资首先一条是要大,企业能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其次是要形成产业链条,能相互吃配;第三是形成拉动效应,让更多的同行业入驻。

  至此,海林经济开发区开始从“引资”向“选资”迈进。

  “不让投资者受一点苦”

  说起海林经济开发区干部的办事效率,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人士说了两件事:一天海林“大自然”厂内的变压器冒烟了,开发区第二天就协调海林供电局来抢修好;“大自然”许多职工上下班不方便,开发区立即协调公交公司延长公交线路,增设公交车站点。

  正是这种作风成就了海林,也让海林经济开发区“只要政府能做到,就不让投资者受一点苦”这句话深深打动投资者的心。

  对于北方的开发区来说,做大做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是否拥有通畅的物流。为此,海林成功地把口岸“拉”到了家门口,他们积极向哈尔滨铁路局和省政府争取政策,实现了口岸功能后移。这且不算,海林市还联合龙江商联集团投资1.3亿元建设连接口岸、港口、公路的物流中心。在正常的市场价格前提下,从绥芬河到海林运输木材,可降低运费20%左右。如果再从海林到大连或营口,运费可下降15%。

  除了物流,产业配套也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因素之一。为加速形成木业上下游的产业链,海林提出让200家木业粗加工企业退出老城区和边远乡镇,整合迁进开发区为规模企业做配套加工。同时,海林经济开发区全力推进“三路一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中央商务区,建设“蓝领公寓”,并引进了牡丹江大学等院校,做足为产业配套的相关工作。

  海林经济开发区还建设工厂式公寓,按照企业的要求建设标准化商业厂房,只收租金,企业也可先租后买,不仅使开发区的资产得到保值和增值,更为入驻海林经济开发区的企业解决了缺少资金的难题。目前开发区已正式开工14.9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商业厂房。除此以外,海林市新城区开发公司与海林市财政局成立担保公司,注册资金达5000万元,三年来为企业融资5.6亿元。

  “海林经济开发区今后还要探索更为周到的保姆式服务,更好地帮助企业分析政策、开拓市场和培训职工,实现全方位的服务。”海林经济开发区有关人士这样描述开发区的未来服务愿景。

  正是因为海林经济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在逐步升级,才有了台升国际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的入驻。据说,7月18日当天两个台商投资项目的竣工与开工仪式相继举行,以及如此之多的台商齐聚牡丹江市,在我省尚属首次。“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两个台商项目的入驻,为海林经济开发区打造台商聚集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这是海林经济开发区得到“国字号”招牌后的“二次创业”,当然也是海林市全面提档升级的必然选择。随着升级速度的不断加快,海林市这个雪城“后花园”正朝着“全国百强县”的目标迈进,而这个“后花园”升级效应的放大,也将成为我市三年财政收入再翻一番的有力推动。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