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城镇化发展之根
最好的楼房 是学校(图片)
泰来农场学校的学生在上微机课。
乘摆渡来到嫩江之滨的农垦齐齐哈尔分局泰来农场,走进场区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农场学校宽敞的校园、簇新的教学楼和孩子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仅有7万亩耕地的泰来农场是国家级贫困农场,这座处在黑、吉、内蒙古三省交界地带的小型农场,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遭受了严重灾害。4万亩良田绝产,2万头(只)畜禽死于洪水,10万平方米房屋及所有基础设施毁于一旦。全场911户近3000名职工群众被迫转移到红兴隆、建三江分局的6个农场另行安置,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随后,农场初中停办,保留的小学校只剩下11名教师和120个孩子。
走出灾难阴影的泰来农场,在小城镇建设中,把基础设施放在首位,特别把学校建设作为重塑农场希望的重中之重。记者看到,占地2200平方米崭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宿舍、食堂一应俱全。农场副场长姜崇琦告诉记者,2007年农场重新恢复初中,建起了这栋教学楼,并配置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2009年10月,农场学校正式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组验收。
据校方介绍,他们用三年时间投入500多万元把学校的食堂、宿舍修整一新。目前,学校已建成理化生、音体美、电教、语音、微机、阅览、劳技、科学等专用教室12个。并且连通了宽带网、育龙网,各教学班和理化生实验室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姜崇琦说,省“双高普九”验收组来检查时,连称“没想到”,对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王秀中老师带记者参观了物理实验室,“实验室达到国家一类配备标准,这是学生们增强动手能力的地方。”在实验室后面的桌子上摆着学生们自制的小物件,利用手机充电器做成的小电动机、运用热学原理制作的走马灯和蒸汽轮机、运用光学原理做成的45°潜望镜和简易照相机等,一个个精致的小作品,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劳技室能让孩子们学习烹饪、缝纫、刺绣、手工制作、精工木工的技能,甚至能让孩子们在这里包饺子。教导主任王志敏笑着说:“记得有一次,孩子们把学校所有的老师请到这里,排班等着品尝他们包的饺子。”漂亮的小女孩张宇告诉记者,她用柳条编的小筐还拿去参展了呢。
农场每年投资150万元维持学校的运作,以前一个孩子送到泰来县读书一年的费用需要五六千元,现在在农场学校读书不仅一分钱不用花,而且还有住宿补贴。
2006年前,农场只有一栋小二楼。近几年,农场加大泥草房拆迁、整个搬迁和居民住宅建设的步伐,2006年到2010年,全场累计拆迁泥草房30000平方米,场直新建普通住宅4000平方米,建设居民住宅楼145000平方米。
过去,农场职工饮用的地下水水质条件差,铁、锰含量严重超标。2007年,农场投资220万元,在场部建起一座净化水处理厂,使场区500多户居民吃上放心水。
2009年前,场部只有不到一公里的水泥路,居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去年以来,农场通过争取扶贫项目支持,将场区四横八纵街道共12公里全部进行硬化,并在街道两侧修起了排水沟,安装路灯54盏,彻底改善了场区道路环境,用一年时间实现场区硬化、亮化目标。先后栽植绿化树木5万余株,小城镇营区绿化覆盖率接近45%。今年又投资了200万元,建设1200平方米的医院综合楼。
“泰来”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好运到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泰来农场的好运真的来了。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