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山农场:再无蜗居愁(图片)
住楼房,开轿车,农场职工姜利国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走进二龙山农场,随处可见在建的工地。一个拆出来的农垦新城正在不断“长高”。
二龙山农场,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农场。多年以来,小城镇建设一直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砖瓦结构平房建筑风格。多数家庭还住在三四十平方米的连脊房里。从1998年建了第一座4000平方米6层一号居民住宅楼开始,以每年建设一栋楼的速度发展了十年,发展九栋楼总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零星点缀在不同区域的街道旁,老镇依旧。
2009年起,二龙山农场把提高居民居住条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再也没有消极等待,坐失良机。当年,引资开发了4万平方米的住宅楼,撤队建区进城430户,当年兴建当年投入使用,当年销售一空。
管理区居民组富裕起来的职工纷纷进入场区购置楼房。凡是子女成家都要购楼做新房。
面对空前高涨的居民住楼热情,今年初,借助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农场筹措1500万元的房屋改造资金,如果作为单独开发楼房,只能解决百余户,远远满足不了用户需求。农场创新地将1500万元资金作为旧房拆迁补贴。动员场区沿街的5个居民委619户动迁,吸引省内各地9家开发商来场开发21万平方米住宅楼,注入资金4亿元。对于购买原拆迁地楼房的老户居民给予等面积兑换楼房优惠政策,极大地鼓励了老户居民动迁的热情,动迁户积极响应。
二龙山农场场部区打造超万人新城镇,二龙山农场四委居民苏凯在动迁之列。苏凯用两天的时间搬出居住了30多年的50平方米老房,借住亲属家,就等新楼建成年底入住了。他高兴地说:“若不是农场政策好,我这辈子也住不上楼房。”
今年,二龙山农场加大了万人新城镇建设力度,购买原拆迁地楼房的老户居民给予优惠,如果50平方米的平房要住大一点的楼房,再添2至3万元就可以住上称心的楼房了。不住楼房的农户按面积给予补贴,余下的部分由开发商按市场价兑换现金,极大地鼓励了居民动迁的积极性,现在都纷纷租房或投亲借住。动迁的五个居民委5月1日前全部动迁结束,场部区18.5万平方米40栋居民楼全面破土动工,年底,超万人新城镇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百姓再无蜗居愁,旧房换作幸福楼。万人新城车穿行,花树傍街好繁荣。”随着两年来25万平方米的住宅楼陆续崛起,楼房场区占有率达到75%,行进在街道上视野内全都没有了平房。二龙山农场用一年时间圆了几代人一年成真的梦。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