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奉献路 一生援藏情
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以出色成绩赢得日喀则群众称赞(下)
黑龙江省第三批26名援藏干部,分别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11个地直部门和康马、仁布、谢通门三个县。其中,康马县由省农垦总局对口支援,谢通门县由省国土资源厅和双鸭山市对口支援,仁布县由省发改委和七台河市对口支援。
援藏干部们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战胜了高原反应,克服了诸多困难,在反分裂斗争中锻炼提高、在本职工作中勤奋务实、在项目建设中接受考验、在扶贫济困中奉献爱心。扎实推进援藏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好成绩,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这一切的付出与艰辛,让西藏自治区和黑龙江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舍小家为大家 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三年援藏期间,26名援藏干部的家人无不挂念着他们,来探望他们时,也深深被他们为藏族同胞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而感动。
舍小家,为大家,26名援藏干部付出的太多,太多……
援藏干部侯鹏的女儿在自己的一篇作文中这样写道:“为了看望工作在西藏的爸爸,我和妈妈飞到了心中一直神往的雪域高原。初上高原的人大都会经历一次高原反应,我的反应虽然不很重,但还是感觉头上像箍了紧箍一样疼痛。可以想象,爸爸和援藏叔叔们为了西藏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要付出何等的劳苦与艰辛……”
“经过了一天过山车般的颠簸,傍晚,我们来到了歌手韩红在《家乡》中唱的日喀则。休整了一天,我们来到了爸爸工作的康马县,县城被五座赤裸、没有什么植被的大山包围着……”
“在县里的这些天,爸爸仍然一如既往地工作着,他对工作的态度总是一丝不苟。舍小家,为大家,爸爸将汗水与希望播撒在这雪域高原之上。昔日的康马也正在父亲的眼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即将竣工的北大荒市政路、北大荒犏牛繁育基地、北大荒老年活动中心、北大荒少儿中心,一座座现代的建筑,无处不展现康马新时代的气息与风貌。这些援藏的人很让我感动……我为有援藏的爸爸而感到自豪,我为有援藏叔叔们而感到荣耀,我为有援藏的辉煌成绩而感到骄傲。”
舍小家,为大家,26名援藏干部亏欠亲人的太多,太多……
援藏干部、谢通门县委常委董永江,援藏期间父亲得了癌症,领导知道后让他回家给父亲看病,因为工作脱不开身,只好让妻子伺候。
援藏干部、谢通门县发改委第一主任邓纯举,去年夏天在项目现场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他眼含泪水告诉家人,“我正忙着上新项目,不能回去……”
援藏干部、地委副秘书长李春生本是我省第二批援藏干部,因为熟悉这里的情况,组织上要求他再干三年,他毅然留了下来。按照组织安排,2008年6月,他本来可以休假3个月,但考虑新一轮援藏工作刚刚开始,他说服家人放弃了假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强素质提能力 树立援藏干部形象
记者在采访中,总领队李海红多次谈到,进藏前夕,省委陪送团领导送给大家每人一个不锈钢水杯,提示队员们要给藏族人民留下好的“口碑”,在成都,还特别安排队员们参观了武侯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全体队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正确的政绩观教育。
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援藏干部时常不忘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在深入学习思考,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我省第三批援藏干部于2008年4月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每个人都在会议上交流了学习体会。大家将学习体会汇编成册,要求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对照检查。
为落实省领导“援藏干部要学习经济知识”的要求,援藏队员紧紧抓住学习不放松。他们积极与东北林业大学联系,组织大家攻读经济管理专业、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有17名同志报名参加全国在职研究生统考。
日喀则地区藏族贫困群众较多,工作队要求援藏干部为解决群众困苦尽一份爱心,与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总领队李海红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800元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学,并代表援藏工作队向谢通门县贫困群众捐款2万元;卢波与总领队一道拿出3万多元,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和一名贫困高中生上学。在深入陈塘镇扶贫工作中,卢波还代表我省援藏干部捐助1万元,用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救助贫困学生;康马县委书记王贵拿出6300元,其余4名援藏干部每人每年拿出2000元,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圆了上大学梦;谢通门县五名援藏干部共捐扶贫款2万元、助学款4万元,走访慰问了44户贫困农牧民,解决了10名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仁布县五名援藏干部每人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买来生活必需品走访慰问了全县八乡一镇的贫困党员和贫困群众,并在全县掀起了“四包一联”活动,共送去现金合计8000元,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7000元。
西藏是自然灾害多发地,日喀则地区多次出现洪水、地震、冰雹、暴雪、泥石流等灾害,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天灾,援藏干部一方面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捐助活动,共为灾区捐款、捐物达10万多元。
心相连根留住 三年援藏一生情谊
记者在日喀则地区采访随处可见,当地的农牧民看见我省援藏工作队的同志就赶紧让进屋,献上洁白的哈达,倒上酥油茶,处处能感受如家般的温暖。
李海红的一席话道出真谛:“我们援藏工作队的足迹已走过日喀则地区的大部分县市、乡村和流动放牧点,送去党和政府对藏族农牧民的关怀和问候,通过项目这个载体,把我们的‘心’和‘根’融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与藏族干部团结共事,更好地为藏族群众服务,援藏工作队还聘请了专业老师与大家结对子,教大家说藏语、唱藏歌、跳藏舞。现在,大家都能用藏语说一些日常会话,都能唱上几曲藏歌、都会跳锅庄等藏族舞蹈,使援藏干部很快融入到当地干部群众之中。
在日喀则地区,除了我省援藏工作队外,还有上海、山东、吉林等兄弟省市的援藏工作队,大家只要是对援藏工作有利的事,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做到“三年援藏,一生情谊”。去年4月,上海援藏工作队要在日喀则市郊建一处苗圃,来绿化城市,本打算到西北地区引进树苗。我省援藏工作队员、日喀则地区建设局副局长王禹岩知道后,马上联系省厅城建处,在哈尔滨市苗木紧张的情况下,联系几家大苗圃引进小叶丁香等20多个耐寒树种到日喀则地区,现在这2000多株树木成活率在90%以上,已成为当地一处景观。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