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提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推进农区工业化实现“中部崛起”
绥化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在抓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区工业化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GDP实现605.9亿元,排名全省第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也由建市初期的第十位跃升至第四位;粮食产量增长1.5倍,占全省比重由1/5到1/4强。绥化,这个农业大市实现了“中部崛起”。
撤地建市前,绥化市经济一直以原字号农产品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加上不靠口岸,没有油、煤和木材等资源,且多数县城远离大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欠账极多。撤地建市后,特别是2002年以来,绥化市全面实施“产业化兴市、工业化富市、商贸活市、科教强市、多渠道富民”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两城四地”、“两个翻番”跨越发展目标,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工业化脚步明显加快。目前,工业经济已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导,化工、医药、纺织、建材为支柱的“1+4”产业格局。食品产业以市本级昊天、肇东中粮、青冈龙凤、双汇北大荒、安达贝因美等骨干企业为支撑,初步形成了玉米、乳品、生猪、马铃薯、水稻、大豆生产加工产业链。其中,玉米加工能力居全省第一位;亚麻产业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医药产业产值居全省第二位;乳品、大豆、甜菜加工能力居全省第三位;肉制品加工能力居第四位。
规模以上工业中四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7年高速增长。到2009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99户,完成总产值213亿元,销售收入210亿元,工业增加值62.8亿元,利税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9%、20.6%、24.2%和34.8%。其中利税净增8.5亿元,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市本级工业超常发展。到2009年末,市本级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5户,完成总产值14.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增加值4.2亿元,利税6869万元,分别是2001年的6.8倍、5.9倍、6倍和10.8倍。
随着经济实力的跃升,绥化城市建设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设施日趋完善,城市档次和品位进一步提升,从一个县级小城发展为一个功能完善、全新的区域中心城市。
近年来,全市投资210亿元,房地产开发及棚户区改造达2100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投资3亿多元改造主次干路103条、巷路135条,形成了六纵十二横的城市道路主框架。本级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5%,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67平方米,现代医疗中心、科技文化中心、医疗垃圾处理等重点公益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新的公交系统投入运营。老城区棚户区改造总面积380万平方米,新城区开发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
民生工程全面铺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等参保人数大幅度增加,社保基金征缴总额增长近10倍,城乡低保扩面和提高标准政策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标准普遍提高;全市敬老院发展到21所,居全省首位,实现了由分散供养向集中供养的转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以村为单位达到100%,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等扶贫助困工程使更多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倍。2009年,绥化被评为全国十大幸福城市中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