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路水能树 教卫文保富
黑龙江省北大荒 十大民生工程实现全覆盖
在农垦北安分局,一排排簇新的楼房,给小兴安岭南北两麓提前带来了春的生机。去年,这个分局15个农场完成住宅建设面积67万平方米,是建局60年的总和。与此同时,垦区城镇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速度,9.3万户居民圆了自己的安居梦。这,只是垦区近年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造福北大荒人民的一个缩影。
从2005年开始,省农垦总局提出每年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在此基础上,结合垦区实际,提出“十大民生工程”,把“住路水能树,教卫文保富”十个方面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具体目标。从生产到生活,从经济到社会文化全覆盖,“十大民生工程”是北大荒人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
“秉持思民、爱民、为民、利民、安民、富民的‘六民’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让北大荒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这样诠释民生工程的内涵。
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以“抓城”为突破口,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垦区
在宝泉岭分局延军农场,七旬孤寡老人谢万荣逢人便夸:“搬进廉租楼里过的这个冬天太享福了!”去年12月,像谢万荣老人一样,延军农场已有60多位老弱病残特困群众住进了廉租楼。2008年春季,延军农场将“抓城”工作与民生工程有机结合,积极申请廉租住宅楼建设项目。农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1369.06万元,两年共建廉租楼1.18万平方米,解决了256户贫困家庭的住房难题。
住房、出行、饮水,这些关乎垦区广大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民生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省农垦总局加大工作力度,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民生工程的重头戏。
从2006年开始,垦区积极推进廉租房建设,解决了部分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同时,加快撤队并区步伐,把撤队并区同加快推进农场城镇化、改善职工群众居住条件结合起来。到2009年,垦区整体搬迁居民点491个,超过历史撤并居民点总数的一倍。新建住宅面积570万平方米,相当于前五年建设面积总和。
几年来,垦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变化。新建续建公路6690公里,1500公里通村公路竣工通车,垦区第一条高速公路建三江—虎林高速全线开工建设。如今,建三江、九三分局等一些农场还开通了城镇公交车。随着垦区公路的畅通,私家车越来越多,“开着小车去种地”成为垦区的一道风景。
2006年,垦区建设供水工程224处,解决了12.5万居民常年喝“补钙水”的问题,试点单位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2007~2009年3年时间,解决了36.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到2012年将全面完成改水工程,垦区居民全部喝上安全的“国标水”。
把节能和绿化作为重要的民生指标,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能源消费模式,追求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打造生态家园,建设绿色垦区
牡丹江分局八五四农场第九管理区职工陈兴伟站在家门口,看着一栋栋新型康居楼拔地而起,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热水全天有,从来不用电;节能新路灯,环保又省钱;取暖有妙招,稻壳当煤烧”。这种田园般的意境是今天垦区很多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6年,垦区建设户用沼气、大型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4300户居民当年用上了清洁能源。如今,已建成9座大型沼气工程、10个秸秆气化工程。垦区年产稻壳49万吨,已建成6座稻壳发电项目。推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和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推广日光温室、新型节能建筑,综合利用地热能、太阳能技术,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能源消费模式,做好新能源的文章,成为垦区“绿色民生”的新指标。到2012年,新建大型沼气工程51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项目15个、秸秆沼气项目5个、稻壳发电16个,实现清洁能源入户率70%。
“绿满垦区,共建生态家园”是垦区十大民生工程的又一大亮点。垦区实施“绿色城堡”、“见缝插绿”、“绿色屏障”三大工程以来,已累计挖掘造林用地40余万亩,有效提高了绿化水平和效果。目前,人工林面积已达860余万亩,建成了由7万条林带构成的4万余个网格,绿化公路近万公里,绿化营区上千个,森林覆盖率平均达17.2%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平均达32%以上。如今,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保障了农业的稳产高产,而且具有北方特色的园林化垦区,为人们营造了弥足珍贵的生态家园。
加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让全体北大荒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建设文明垦区
在九三分局最偏远的建边农场,垦区数字电视信号的开通给职工家庭带来欢声笑语。这个分局把数字电视作为惠民的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先后投资1500万元,打造九三数字电视平台。目前,分局所属10个农场近4万户居民全部看上了数字电视,电视节目由原有的45套增加到80多套,还有近10套数字调频广播随之开通。省农垦总局党委把发展数字电视作为完善垦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已建成的有线电视数字传输网从总局延伸到管理区,节目传输能力达到地市级水平。
近年来,垦区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通过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医疗、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生活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富裕垦区,提升北大荒人的幸福指数。“教卫文保富”五项指标彰显了垦区十大民生工程更多的人文关怀。
“十一五”期间垦区教育投资35亿元,目前,已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惠及全部中小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小学升初中率均达到100%,率先在我省实现“双高普九”。
不断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红兴隆、宝泉岭、建三江等局直医院已成为我省东部地区重要的医疗基地。垦区四级卫生网络基本形成,居民平均寿命78岁,比全国平均数高5岁。
建立起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全垦区完成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2.2万人,今年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将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2009年,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936元,同比增长13.7%。今年,将实现新增就业2.2万人,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5%。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