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行”到飞奔——明水县突困记
工厂内,机声隆隆;工地上,人头攒动;大棚里,人们育苗备耕。初春的明水,一片生机,人们的脸上写满了乐观、自信和希望。接受采访的人都说,以前的明水,可不是这个样子。
明水是个只有34万人口的小县,但穷名远播:在绥化市有名,在全省有名,甚至在全国也挂号。这说起来实在不是一件光彩事,但历史就是这样,而且由来已久。
难道明水县不发展吗?发展,就是太慢,像蜗牛一样慢。1989年,明水县的财政收入是613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可怜的147元!
于是,一顶顶帽子飘然而至:国家贫困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十弱县”……人们竟觉得这些帽子很是受用——衣食住行都有人管,何乐而不为呢?
时间一年年过去,援助一年年到来,“贫困”却挥之不去。明水人开始认识到,要想甩掉穷帽子,追上甚至超过兄弟市县,爬是不行的,必须飞奔起来。
那么,如何获得加速度呢?
第一步:甩掉沉重的外壳
县委书记李庆卓说,明水县要发展,必须准确把握住发展的规律和机遇,用思想、思路引领行动,通过真抓实干,走出一条符合县情的发展道路。
县长刘晓光回忆说,2003年他上任时,明水县依然是一个“无工业,财政收入低、农民人均收入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的“一无三低”县。
到底是什么让明水一穷几十年,穷得甚至“掉了底”?刘晓光彻夜难眠,反复思索。最终,他为明水县的贫困找到五大原因:历史性贫困、区位性贫困、资源性贫困、生态性贫困和观念性贫困。刘晓光认为,观念性贫困是束缚明水县发展的最大障碍,它就是明水县这只“蜗牛”背上最沉重的壳,必须甩掉!
怎么甩?既然一切皆因“贫困”而来,那就从重新认识和评价“贫困”开始。于是,随着一场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思路大转变的大讨论在全县掀起,人们对“贫困”有了新的认识。
“贫困”可耻,“贫困县”的帽子不是荣誉,“贫困县待遇”不是荣耀,而是鞭策;“等靠要”和依赖上级支持过日子的想法,就是不思进取。
“贫困”虽然由来已久,但是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贫困”承担责任,因为领导干部没有带好队伍,中层干部没有抓好工作,基层干部没有干好具体工作。
“贫困”即是落后,再加上“不思进取”,就意味着“淘汰”。要免遭淘汰,就必须奋起直追,而且速度要快。
要想攻克“贫困”这个堡垒,就必须上下同心,自上而下形成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敢想敢为的团队。
对历史和现实统一了认识,未来的工作应该拿出什么样的精气神来干?于是,“锲而不舍、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16字明水精神适时提出。目标,就是向脱贫挑战。
甩掉沉重的外壳后,人们顿时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第二步:装上一颗大心脏
工业是经济的心脏,明水人对“无工不富”感受最深。2000年,明水全县企业总数为21户,其中14户停产,7户处于半生产状态,90%的企业空壳倒挂,大部分职工下岗;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3.6亿元。当时有人这样形容明水县的工业:“除了火葬场冒烟,全县就没有冒烟的。”
面对现实,明水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全县经济的发展,希望在工业,潜力在工业,核心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必须为明水装上“工业”这颗大心脏。
坐落在县城西郊的格林公司,是明水县2004年引进的第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以生产玉米淀粉和味精原料谷氨酸为主。它的母公司中国环宇集团,当年排在全国民营企业第67位。经过6年发展,格林公司已经进入黄金阶段,年玉米加工能力在50万吨以上,年产值达到10亿元,每年上缴税金超过1500万元。公司的副总经理说,公司目前已累计投资15亿元,两次扩建。今年他们还将追加投资5亿元,完成6万吨谷氨酸扩建、5万吨味精加工和自备电站3个项目。目前,公司正在洽谈收购一家国内知名味精品牌,也许在今年内,明水县格林公司将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味精生产基地。
地处县城北郊的三精制药公司,虽然投资只有4亿元,但建成的7个项目2009年却创造产值9亿元,上缴税金达到3200万元。
短短6年,明水共投资30亿元,建设超千万元项目3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6个,初步建成了三精、格林两大工业园,食品、医药、化工、麻纺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这些“冒烟”的大项目构成了明水县域经济的强大“心脏”,正输出着越来越强大的动力。200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24.7亿元,工业企业实现税金5547万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53%。
至此,明水县“工业立县”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第三步:让每根毛细血管都充满血液
农业、农村和农民,是脱贫路上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明水县的34万人中,27万是农业人口。这27万人构成明水机体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如果他们不活跃起来,经济即使能奔跑也是无氧运动,坚持不了多久。
明水县整体处于我省西部旱区,十年九灾。东部属丘陵漫岗,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属盐碱地,土地贫瘠。
土地,是农民的饭碗,更是农民的命根子。要想让农民兄弟的腰包鼓起来,第一要务就是向208万亩耕地要效益。但话说回来,让这样贫瘠的土地出效益谈何容易!但是,明水做到了。
在双兴乡双合村,有个玉米生产合作社,64户入社农民今年准备集中3000亩地统一种玉米。合作社发起人肖士友说,他们为此引进了良种,推行育苗移栽、大垄覆膜和立体通透等高产创建模式,高产核心区玉米亩产可达到1800斤以上。今年的目标是:3000亩耕地亩均增产400斤,平均亩产达到1600斤。
双兴乡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乡有耕地21.5万亩,90%用来种玉米,今年准备拿出16万亩推行高产创建模式,亩均增产会超过300斤;一切顺利的话,全乡玉米增产将超过5000万斤。
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付秀芳说,明水人向土地要效益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调整种植结构;一个是增加科技含量。2003年,明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为40万亩,2009年增加到111万亩,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2.3亿斤增加到2009年的13.1亿斤,产能超过14亿斤。今年,全县将本着“增玉米、压大豆、稳杂粮”的原则,种植玉米120万亩,全面推行高产创建模式,平均亩产要达到1200斤,粮食总产要超过15亿斤,从而跨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
粮食增产了,农民也增收了。2009年,明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虽然还不及全省平均数,但是与2003年比,已经翻了两番多。
结果:享受如飞的感觉
甩掉重壳,拥有一颗强劲心脏而又血脉畅通的“明水”,能跑多快?速度惊人!
县长刘晓光用数字诠释了飞奔的速度:与2003年比,2009年明水县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八个翻番”。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8.6亿元,翻了近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06亿元,翻了三番多;全口径财政收入1.05亿元,翻了一番多;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998万元,翻了一番多;工业总产值实现24.7亿元,翻了近三番;农业总产值实现16.2亿元,翻了两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翻了两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350元,翻了一番多。
纵向比,速度惊人;横向比,也不慢。近两年,明水县的经济增速稳居绥化市三甲,在全省60多个县市中处于二十位之前。
对于明水的“飞奔”,外来人感受的是数字,本地人感受的则是实惠。
在农村,744公里公路连通乡乡村村;3500户农民告别蜗居多年的泥草房,搬进宽敞、明亮、节能的新房;千家万户喝上自来水;18.9万农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在城镇,7片棚户区相继改造完成,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10万株树木、35万株花草把城市装扮得生机勃勃;42公里排水管线的铺设和一座污水处理厂的建成,使脏了城市几十年的“明水”终于变“暗水”;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的三个广场让人们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占地28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今年竣工后,将为城镇居民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明水县终于脱胎换骨,飞奔了起来。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