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民生优先 只为百姓绽笑脸
目标:农民“小病不出村”,市民“康复在社区”(图片)
黑龙江省大力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硬件建设,仅去年一年,就投入资金13.85亿元,对12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9个县级医院、6个地市级中医院、83个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改重建,夯实了全省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极大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水平。新建、改建后的县级医院充分发挥县域医疗龙头作用,做到“大病不出县”;改扩建后的乡镇卫生院要达到能够满足农民一般性的急救、诊断、治疗需求,做到“常见病不出乡”;抓好村卫生室建设,确保农民“小病不出村”;同时一些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也让一些地区实现了百姓“康复在社区”。
不再“舍近求远” “半小时就医半径”大病不出县
目前,在黑龙江省的许多地方,农民有了“半小时就医半径”。正是黑龙江省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广泛推广的“县乡医疗集团化”新举措,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兄弟,享受到了快捷的医疗服务。
望奎县城郊乡惠头村村民刘仁发告诉记者:“我得的是冠心病,以前我们都要到县里的医院去看病,重一点就要到哈尔滨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有时卫生院还请县里的医生来出诊,我不用出乡就把病看好了。”
不必“自己押钱” “新农合”“一证通”就地报销
农民看病不愁,因为有“新农合”,但有时新农合的报销问题却让参合农民犯愁。一是按照规定,农民得先垫付医疗费,然后再由农合办核算报销,农民讲“看病得先押钱”;再就是农民按照报销程序,有时就得跑县里、跑乡里,无形中增加了就医成本。
在望奎县,在县乡村三级分别确定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实行新农合“一证通”制度和“窗口服务、全程代办”制度。参合农民凭合作医疗证可在全县范围内自由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对就医农民实行“垫付制”,所有门诊、住院患者只需凭合作医疗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就可进行结算,结算时可直接获得补偿。所有手续在合作医疗专用窗口由定点医疗机构设置专人全程代办,极大地增强了新农合的吸引力。
2008年,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5%。自2007年正式启动新农合以来,望奎县共为20.23万人次核销参合农民门诊和住院药费1965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就医压力。
不愁“预防保健” “健康档案”为农民“护身”
目前,全省30多个县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拥有预防保健功能。这也让农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在海林县,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实施了农民健康体检。目前共建立档案7.15万份,建档率达82.7%,健康体检12万人次,筛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7209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农民实行疾病管理6486人,管理率89.9%。由乡村医生采取电话随访、入户走访等方式,对重点患病人群进行医学干预,医学干预3210人,急重症病人护送转诊率100%,提高了农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利用村广播站、村卫生所宣传板普及健康教育,促进农民良好健康生产、生活习惯形成,同时还促进农民健康保健意识的转变。
如今在海林县无论多么偏远的乡村,什么时候孩子吃糖丸、什么时候接种疫苗,村卫生所都会按时服务,一项不少。新安乡农民王贵宗告诉记者,现在在我们这里,卫生分院里农民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
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位,我省卫生管理部门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同时,重点改善农村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农村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农民健康知识普及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07日